【文/住展房屋網】今天是大年初一,不過相信大家對上週發生的花蓮強震仍心有餘悸。事發後,儘管部分人士呼籲,應以救災為先,討論哪裡最安全、哪種建築或工法最耐震等,時機完全不對。但有句話說,打鐵就要趁熱,因此類似討論,還是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熱議話題。此外,以台灣房市的慣性,地震相關議題,也會再度成為建案行銷大做文章的最好素材。不過,這當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必須予以澄清。
首先最直觀看法就是,只要不是老屋就安全?錯!一般來說,老屋碰到地震,損壞甚至倒塌的風險確實較高;但這次花蓮地震倒的雲門翠堤大樓,及兩年前台南強震倒的維冠大樓,屋齡都在20年左右,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老屋;甚至還有報導引述花蓮當地仲介業指出,雲門翠堤在當地風評不差、屋況算好,交易價格甚至還比當地一般行情高出一到兩成。總而言之,屋齡並非房屋遇到外力(地震)時,倒塌或損壞風險是否較高的決定因素。
再來是,地質條件佳就沒事!這也不完全對。在地質專家眼中,屬台地地形的林口等,確實是相對較抗震的區段;也有人說桃園地質條件佳,歷來發生強震,桃園的震度都較低,也未傳出嚴重災情。但平心而論,這也非建築安全的絕對保證。
沒錯,論地質,林口或桃園的先天條件確實較好,但仍無法保證,是否有業者以此自恃,反而輕忽施工品質管理。更何況桃園過去是工業重鎮,許多土地都遭汙染,至今後遺症仍在;這是除了地質安全以外,另一項更隨時威脅人身健康的不定時炸彈。
討論最多的還有:開發遠離斷層帶就萬事OK。但這也不完全正確;花蓮地震後,不少人說是因為建築(雲門翠堤)蓋在米崙斷層上方,所以倒塌。斷層帶錯動線上確實相對危險,但問題是,兩年前倒的維冠大樓,雖所在的台南地區也有斷層帶,但並無明確跡象顯示,該建物座落在斷層帶上方;相關資料反而顯示,維冠大樓所在處古時為鯉魚潭、地質偏鬆軟(類似台北盆地),這似乎是除了建築設計問題外,另一個間接導致維冠大樓倒塌的外部因素。
事實是,當地層錯動、斷層裂開時,以目前相關科技或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應力會從地表上哪一點裂開;可能是斷層上方,也可能是斷層帶附近好幾公里處,而且兩者發生機率差異不大。政府當然有必要、有責任公佈包含斷層帶在內的所有地質敏感區,但地震發生時,假設條件都相同,則遠離斷層帶幾公里的建物倒塌機率,並不一定比蓋在斷層帶上或附近的建物低。
地震發生造成樓房倒塌,其實是很多因素交錯導致,很難說是單一因素造成。我們無法預測地震何時發生,也沒人能保證不在斷層帶上蓋房就沒事;但我們能控制的,是建築的結構設計及營建品質。經過這三年兩回的地震嚴重災情後,就不知政府單位是否得到教訓,終於準備好好徹底清查建築耐震程度,並修改及執行相關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