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奕淳
早在全球暖化議題浮現之際,便不時聽聞節能減碳是當務之急,尤其近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會議中提及的「2050淨零碳排」,更是將這樣的目標具體化許多。
「幫我蓋一個ESG建築。」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沒什麼毛病,畢竟ESG這詞近年正火,無論是報章雜誌,或是企業行號的官宣文案裡都經常出現,然而當開發商向建築師提出這樣的要求時,聽在他們耳裡,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烏龍」需求。
減碳如同剝洋蔥
辦公室就坐落在富邦「起家厝」富邦產險大樓旁巷內的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品牌長謝偉士站在事務所外,隔著工程圍籬跟我們說起,這棟獲得全球第一個UL2799廢棄物零填埋金級認證的拆除工程,當初拆除時他見證它是如何一步一步進行的,謝偉士邊說雙手邊示意比劃,仿佛拆除工程的減碳如同剝洋蔥,必須一層一層剝到核心。
事實上,營建業若真想減碳,還真須要對其根本定義有所了解,否則無論在態度或行為面,都有可能再發生像上述這樣尷尬的對話,甚至本末倒置、努力錯了方向。
尤其在永續意識抬頭、資訊爆炸的年代裡,俯拾即是的新名詞不免令人混淆,發生內行人一聽就備感疑惑的窘境。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也指出,現階段許多新建案標榜的綠建築,開發商其實也只是看重標章換取的容積獎勵,對於背後真正訴求的永續觀念不甚關心。
甚至不少開發商以銷售綠建築建案,來包裝公司ESG形象,然而進一步了解,卻未見該公司有做ESG永續報告書,或是碳盤查、碳管理等行為,不禁令人質疑是否有「漂綠」的嫌疑,甚至有業者此次也婉拒《住展雜誌》的邀訪,細問之下,擔心的理由都如出一轍──被看破手腳。
多數中小型業者未被規範
目前我國經環保署與金管會要求完成盤查的行業別,包含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以及直接與電力間接每年直接碳排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製造業,以及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可看出多數中小型的建築營造業尚未成為規範對象。
即便如此,也可能因為未來政府擴大規範範圍,或現今合作的跨國企業、國內產業供應鏈的要求,仍需著手碳盤查,以擬定減碳策略。
註:完整文章見住展雜誌499期
延伸閱讀:
開發商減碳實際作為 落實碳管理 必先碳盤查
建築業減碳迷航 小心五大暗礁
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