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都會房市商品大舉微型化;由於堪稱自用、投資兩相宜,進而成為市場當紅炸子雞。
然隨著經濟及制度面快速變化,微型商品實用性開始受到檢驗;
過去主流的置產法則,更須與時俱進……
文/施絢傑
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可謂小宅當道;原因眾說紛紜,不少人認為這和少子化導致現代家庭成員減少,甚至單人戶籍增加有絕對關係,但說來說去,最關鍵因素不外乎房屋單價持續上漲,潛在購屋者的購買力卻原地踏步,開發商因勢利導,自然得將坪數壓低,以維持市場接受度。
單價漲不停 商品微型化
其實整體來看,三十多坪三房仍是佔比最高的主流規劃;但單看各地一線區,規劃坪數的確愈來愈小,尤其又以房價恨天高的大台北都會區最明顯。而延續至今,現在雙北一級地段的房市商品,甚至已不能用小形容,稱「微型化」才更貼切;像是以往認知,至少二十五坪才能規劃二房,如今卻出現大量不到二十坪者。
對消費端而言,房市商品微型化最大誘因,是能夠在不增加負擔的前提下進駐一線精華區,對置產投資者來說,則可降低卡位門檻。因此,微型商品小歸小,卻仍能維持一定的銷售成績。
尤有甚者,近幾年基於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通膨壓力鍋突然迅速爆開;面對再也關不住的通膨巨獸,不動產投資仍是極重要的抗衡工具、保值首選。因此目前為止,開發商仍不斷在都會區複製這類商品。
客觀情勢變 思維需更新
然而同時間,也正悄悄形成另一股新的作用力。從二○一六年就開徵的房地合一稅、後來的二.○加強版,再到今年初《平均地權條例》修訂;這一系列制度變革,勢必使過去常見的短線投資買盤減少,甚至退場,而房市需求面,也將轉以剛性需求為大宗。基於買盤結構及制度面等主客觀條件改變,漢華廣告副總管清智認為,房市置產一族必須要有所因應。
管清智分析,考量持有及交易利得稅負加重,投資不動產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放著等增值就好,必須考量物件的流通性,出租也要考量市場接受度;因為在通膨及物價上揚壓力下,進行任何投資時,都必須兼顧流動及變現性。
而先前建商大量推出的都會小宅,隨著近期陸續交屋,實用性其實已開始受到嚴厲檢驗;畢竟不到二十坪仍硬是規劃二房,對自住者來說,確實會出現空間利用性不足或不佳等問題。
再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大台北都會區二房或以下的微型小宅,同樣總價拿到桃園,買實用性更高的正三房綽綽有餘;加上區域發展差距拉近,人口流動到新興發展區已成現實。因此可見的未來,剛性住房需求能量會從所謂蛋黃一線區轉往外圍新興區;現在看似熱門的雙北蛋黃區微型小宅,未來市場接受度很可能下滑,進而削弱其保值性。
新都會三房 保值潛力股
總括來說,基於都會小宅的實用性及未來市場接受度存疑,所謂蛋殼區或如桃園等過去平價區,又正值人口紅利兌現期;以上種種都正暗示,過去多數人奉行的不動產投資「地段至上」鐵律,將不再是不變真理。展望未來,置產族勢必要有全新思維。
管清智就建議,同樣預算之下,不一定非得卡位一線區買微型商品不可,類似桃竹這類新興都會區內的三房產品,或許會是更具保值潛力的標的。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