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型態轉變牽動經濟發展,加上《平均地權條例》修訂,
投資、置產策略勢必得有所因應。在產品規劃端,《住展雜誌》歸納以下原則⋯⋯
文/施絢傑
說起房地產商品的特性,最常聽到的不外乎金額最龐大,或最典型的耐久財。不過,房市商品真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特性,其實是「沒有任何兩項產品完全一模一樣。」
儘管如此,產品仍可歸納出一些共通屬性;因應接下來市場局勢變化,提供讀者購屋置產參酌之用。有些可繼續持有甚至再加碼,有些則減持或避免買進,可能是較適切的操作。
低總價續夯 然有但書
考慮至少未來三、五年內,普羅大眾薪資水準或實質購買力仍不易有感成長,低總價產品還是會繼續成為熱門商品。不過,也並非所有低總價設定都能照單全收。
目前主流看法認為,一些虛胖格局,比如實為一加一或二加一房,卻硬充為二或三房者,隨著完工交屋,將會「見光死」。不過平心而論,此一缺點原則可透過適當空間規劃來化解,問題相對還不大。反而其他一些特殊情況,就需要特別注意。
比如近年多數商業區建案,特別是新興重劃區者,按都計規定,建築量體中須有一定比例登記商用,也就是所謂的辦公室或事務所。這類情況,業者的對應方式,有些是分棟登記,有些則是把商用產品集中在中低樓層,但共通點都是相對低單總價,原因則當然是不得當住宅使用。
過去針對這類產品,官方單位執法不嚴。然隨著居住正義話題興起,這類遊走法令灰色地帶的產物也被盯上。據此,除非真的買來當個人工作室,或願意花時間精力、循正式管道辦理變更(不一定會成功);否則基於未來相關執法勢必趨嚴,建議消費者不要只看價格相對便宜就出手。
另一個需注意的建案,是多併規劃,也就是單層戶數偏多,比如七、八戶甚至超過十戶。市場上,低總價產品為主力的建案中,常見這樣的規劃,也因室內走道勢必得跟著增加,公設比往往會比併數較低的同型產品高一些。
此外,這類建案的電梯/戶數配比也偏低,使得上班或某些電梯使用高峰時段,住戶必需久候電梯,影響生活品質。以上兩大問題點,都會影響這類產品的市場接受度。
基地小或不方整 CP值低
現今相當熱門的相對低價產品,更常見的不良狀況是基地坪數偏小。小宅一般公設比已高,如果又是小基地或形狀不夠方整者,則不僅影響採光、通風及棟距,公設比也將比同坪數、但格局方整者更高;等於花一樣的錢,買到實際可用空間更少。
像是近年北市一線區常見的危老建案,由於無基地面積下限,部分整合方為快速成案,促成所謂紙片或鳥籠建案,更容易出現以上缺點。對自用購屋者而言,CP值相對偏低,唯一優勢只有低總價。
建案基地偏小或方整度不夠的另一問題點,是車位規劃。由於基地形狀或面積限制,這類建案經常只能規劃機械車位,包含一般雙層以上或升降進出等。雖然這類車位價格低,但進出便利性也差,還會有維修及可能故障的潛在疑慮,經常是銷售上的負面因素,甚至可稱為票房毒藥。
無電梯公寓 高齡不友善
就目前政策面影響研判,未來房市買盤會有更大比例為剛性自用需求;據此,人口結構的影響也將更明顯。基於已不可逆的高齡化趨勢,銀髮族群需求將是未來房市產品規劃的新藍海;反之,無法順應這類族群特殊需求者,就很可能淪為冷門商品甚至乏人問津。其中,又會以有無配置電梯最明顯。
現代城市地狹人稠,土地又是稀有財,當然必須做最有效利用;而近代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垂直向上發展;電梯因此成為新建案標配,在開發密度極高的市區尤其如此。
但到發展密度相對低的都市外圍二線郊區,就不一定了。一方面地價沒那麼高,且在地客消費力較低,或偏好低矮平房甚至透天,加上營建成本等考量,至今仍可見到沒有配備電梯的四、五樓公寓新建案。
然社會高齡化下,年長者人數增加,他們一般行動不便,除非起居空間都在一樓,就算不需旁人協助,出入家戶也需要有電梯可搭。郊區的無電梯公寓產品或許因總價相對低,現在還能獲得市場接受,但預估很快將面臨考驗。
休閒住宅 已非必需
以上三類產品,受政策或社經因素影響,市場接受度或需求結構將跟著產生變化。接下來這類產品,一直以來則都隨市場景氣出現價量起伏,就是所謂的休閒住宅。
既稱休閒,換個角度看當然非必需。觀察過去市場歷史軌跡,休閒住宅往往和市場景氣高度連動;景氣往上或高峰期時,會出現供給擴張甚至伴隨價揚,畢竟這時資產族群有錢有閒,多半就會額外購入這種偶爾一用的房子。
然而目前看來,市場景氣確實開始出現反轉訊號,且房市消費將轉為仰賴剛性自用為主,使得這類非必需性產品的交易量,下滑可能性升高,價格也會最先下修。像是約十年前還相當受歡迎的礁溪溫泉宅,就算價格略有鬆動,近幾年入冬,買氣也始終欲振乏力。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