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修動輒上百萬的款項中,最常見糾紛冠軍,要頒給「追加費用」,而且追加費用,這當中金額差距往往很可怕,再者談到錢,加劇雙方爭執,而且常處於各說各話的情況,別說私下協商或調處不成,到了法院端,更是難解。
文/吳翃毅 圖/PEXELS
以住保會遇到的案例,其中「追加費用」的部分,曾有某屋主與廠商,談好150萬元的裝修款,並以信任業者為由,屋主先在空白估價單上簽名,卻沒有想到,等到日後結算尾款,工程款竟暴增到350萬元,這當中的差價有200萬元之多,而今對簿公堂,屋主因無法舉證,著急的想方法讓法官相信,這200萬元的追加款,並不是合意簽名確認,而是業者故意而為,意圖不當得利。
實務裝修上 常見三種「追加費用」
除了這少見個案之外,實務上發生的「追加費用」,通常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報價沒約定,報價單上,每項施工項目都寫「一式」,當寫「一式」,我先請問,除了必要的長寬尺寸之外,也要加上建材規格、數量、尺寸、單價,倘若這些必要資訊都沒有,未來業者就有很多解釋空間可以追加費用。
第二種情況,遇到特殊情況,導致缺工缺料,或是原物料大漲,廠商依照契約或是民法規定主張情事變更原則,進而要求追加款項。
第三種情況是增加施工項目多收錢,工程進行當中,可能因為增加施作工項,難免出現追加情況。
追加減當下得算好 最後尾款隱藏糾紛之因
可是呢?實務上就是雙方可能因為忙、可能因為很多原因,讓追加減工程的確認一天拖過一天,導致事情越來越複雜,帳務越來越難算,等到完工結算尾款的時候,廠商開出來的價錢不只自己嚇一跳,更會讓屋主大吃一驚,這工程款暴增到一個不可思議。
想當然耳,屋主心有千千結,想方設法解決這難題,而廠商面對款項,心想能自行吸收不計較嗎?明明是有施工的現實,屋主不體諒,還有給付下包的工程款壓力,雙方真的各有說不出的痛苦。
雙方各自都為難,卡在暴增金額數字,難以私下協商,最後都得興訟,請法官給個公道,先從民法第490條第一項規定,按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程,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意思是說,找廠商做裝修,報酬也就是工程款是要給的。
屋主家的工程相關附著物都是證據,關鍵釐清的方向需從契約文義、報價項目、相關工程圖說以及訂約過程中的各項紀錄,提供給法官判斷追加工程項目是否的確為合約所未約定事項。
對屋主、承攬廠商來說,都是個折磨,兩方都在苦思著,如何透過委任律師在法院端爭辯,好讓法官站在對他有利的一邊,討回所謂的公道。
面對追加減費用 有選擇權好過訴訟權
「追加費用」的糾紛或是爭端,能避開嗎?建議設計師,追加減內容所需的相關資料包括報價、工程所需時間,提交給屋主做確認,並留下雙方合意簽名為憑,確認後再進行追加減工程,請不要壓在最後尾款結算。
屋主若有收到設計師提出相關追加減內容,若有疑慮請當下找設計師討論,別拖時間,也不要不好意思,以自己的需求及口袋深度做考量,經雙方合意後另行書面同意。
另外針對追加部分,住保會義務律師則是建議在承攬契約中約定「增加幅度協議」,讓廠商在合理範圍中可以提出證據來調整款項,避開工程增加款項,而引起爭議。
裝修不定性不定量,過程中總會出現需要磨合的爭議,不管如何,工程款追加減這件事情,裝修前都有選擇權,雙方合意簽名為證,少了這個動作,留給法官判,就是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那就不是選擇權的問題了。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