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日前公布碳費三子法,宣布明年(2025)元月將開始課徵碳費,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產業,然而在這一波綠色漲價後,營建業可以避免這些額外的碳費、碳稅嗎?
文/陳重仁
環境部雖已公布各種分析數據,來說明徵收碳費對物價的影響非常微小,不會造成綠色通膨,但已經導致建築業大家議論紛紛,擔心高碳排建材包括鋼鐵、水泥等被課徵碳費後,導致營建成本大幅上漲。
建材的綠色漲價早已開始,但也可避免
國際間已經開始準備針對高碳排產業課徵碳稅,例如歐盟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歐盟國家的產品課徵碳稅,課徵對象跟建築業相關的主要為鋼鐵、鋁與水泥。
雖然目前尚未真正開徵,但也已經導致國際上水泥與鋼鐵價格略微上漲,包括國內,因為許多原物料仍然仰賴國外進口,因此,這個碳費或碳稅,對國際原物料供應鏈的影響是必然發生,無論是要繳給誰。
在這裡,我不會把這現象稱為綠色通膨,因為整體影響程度不算明顯,漲價程度遠低於其他市場因素所造成。
如果要讓建材避免這額外的碳費或碳稅,那基本上就是要完全在本國內取得原料,最好是使用再生料,以及採用低碳方式生產,這樣的建材,大致就跟碳稅碳費的影響脫鉤了,或是影響微乎其微。
建商因應辦法:採用低碳建築設計
既然碳費的課徵是因為高碳排,建築物的設計朝向低蘊含碳方向設計,透過結構優化設計、結構輕量化設計、採用低碳建材等策略,便可降低整體建築物的碳排,降低建材採購需求量,進而降低建築物單位面積的成本。
建築物的造價組成中,結構體是主要成分,大約佔3分之1左右,然而,建築物的碳排一半以上都是結構體所造成。在不犧牲結構性能的條件下,進行結構合理化、優化與輕量化設計,包括外牆系統的輕量化,有機會降低結構用量高達5至10%。
這樣一來一往,除了可以抵銷因為碳費造成的材料成本增加,還可以降低建築營建成本,耐震能力也沒變差,輕量化還可減輕地震力的負擔。這也就是為何台灣低碳建築標章中所闡述主要減碳策略,是從結構體下手。簡單說,做得少,材料用得少,蘊含碳排放相對就較低,邏輯就這麼簡單。
主要建材產業,已經朝向低碳方向邁進
一棟建築物我們少不了鋼鐵、鋁、玻璃與水泥這四種材料,然而這些材料,碳排放都是名列前茅,依碳排放大小順序依次為:鋁、鋼鐵、玻璃、水泥。(如圖)這些材料,在前面提過國際上是屬於會被課徵碳稅的高碳排產業,因此無不竭盡所能逐漸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否則將失去市場競爭力。
目前這些材料生產單位大致是以添加回收再生成分,以及在製程中降低能耗,以及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材料的蘊含碳。只是目前這些低碳材料尚未普及,但在淨零碳排的趨勢壓力下,普及化的腳步會越來越快。
未來我們可以透過使用這些低碳鋼與鋁、低碳水泥等作為來達到初步的減碳,再加上運用前面提到的優化與輕量化設計,來進一步降低建築物的碳排放。
綠建築的溢價效益,也可以抵消碳費的成本增加
新建綠建築無論是出租或是出售,目前已經被市場證實本來就已經有溢價效益,基本上都大幅超過徵收碳費可能增加的營建成本,一來一往,對建商仍然有利,只要購屋者能體會低碳綠建築帶來的好處,買房時盡量選擇有綠建築標章的建案,更何況現在都更危老案在容積獎勵機制下,幾乎都有綠建築標章,也是政府希望透過低碳綠建築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與降低環境衝擊。
當然牽動房屋售價的議題複雜,非單一因素能影響,但是未來設計低碳綠建築,可以讓任何建築案都具備有基本的優勢,甚至更有亮點,尤其對於高端市場的建案更是重要!
最後還有綠色金融貸款機制可以增加一些財務誘因,無論是對建商,還是購屋者,未來這力道只會越來越強。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