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民眾從多數新聞報導中所得到的資訊,大多是「房市刮小宅風」的相關訊息,但現實情況卻非如此,因為大台北民眾對三房依舊情有獨鍾……
近年大台北房價居高不下,於是民眾從媒體上不斷接收到「低總價小宅躍居市場主流」、「小宅超夯」的說法,似乎已是房市的新興定律。但若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卻猛然發現,事實與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小宅供給量 竟逐年減少
據住展雜誌統計,自二○一二年以來,大台北新成屋、預售屋建案所規劃的房型,除了二○一三年以四房型為推案主流外,其餘年度主流產品都是三房型,至於一般印象中三十坪以下的小宅(含二房、一加一房、一房、小套房),都不是最大宗的產品。
另兩房型產品所占比例,則從二○一三年的百分之十五點七,去年急速攀升到百分之二五點四,今年第一季又增加到百分之二六點八。然而,這卻不代表小宅整體供給量上升,因為兩房型以下的房型正迅速萎縮,今年第一季只剩下百分之四點三。
這份統計資料說明著,「小宅推案熱」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覺;事實上,小宅產品從民國一○二年以後,新增供應量與市場占有率就快速下滑,實在令人跌破眼鏡。
從數據上來看,二房型及其以下的小宅供給比重,所占比例正在走下坡。反觀三房型產品,所占比重仍然很高,今年第一季更已升高到百分之三七點四。顯示市場上的主流應該是三房,而不是小宅。
主流非主流 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三房型所占比例這麼高?答案很簡單,因為三房型是最適合一般家庭成員居住的空間。
除非是家中夫妻二人只生一個子女,且無長輩同住,那才適合住在二房型以下的小宅;若是家中有兩名子女,或者長輩搬來同住,那麼二房空間絕對不夠,至少需要三房才行。
三房型產品在過去就是大台北房市的長青樹,早年大台北所興建的大量無電梯公寓,大部份都規劃成三房,二房型公寓數量相對稀少,可見從早年到現在,三房型住家一直最受一般消費者歡迎。
即使現在大台北新建案多以集合式大樓為主,大樓社區公設比動輒達百分之三十以上,若要隔出三房,大多需要三十五坪以上才有機會。而三十五坪以上的空間,算是一般家庭起居舒適空間的基本門檻,大部份家庭若經濟許可,還是會咬牙背房貸買三房格局的房子,除非無力負擔才會考慮轉買小宅。
或許,您會問「主流產品又如何?」千萬別小看主流與非主流,因為越是主流的產品,市場需求度越高,意味著未來房屋要轉賣時更容易賣掉、價錢也會賣得更好。
反之,若是買到冷門產品,承接的買盤就相對有限,賣方在轉手時待售期會拉得比較長,也不一定會有好價格。
數據見真章 三房最熱賣
若按售出的戶數來看,則三房型一直占據歷年銷售冠軍。在去年,三房型共賣出四三二六戶,是售出戶數最大量的產品。至於兩房型,去年則賣出四○五二戶,暫居第二。
反觀一加一房、一房與小套房型加起來,去年只賣掉一○五七戶,幾乎只有三房型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三房型住家因為市場需求量最大,所以建商才會蓋最多這類產品。小宅雖然總價低,適合首購族,但其實銷售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大台北民眾對於「籠居」、「蝸居」的接受度仍不高,即使租屋或預算不夠時可以屈就於小套房,但若是預算增加、有能力買房,就算再苦也會儘量選擇大空間的房子,三房就成為最適宜的首選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