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政府接連打房,究竟效果如何?

【文/住展雜誌】為了平息高房價所引發的民怨,政府從二○一○年起實施一連串打房政策,試圖抑制房價,但這幾年房價依然上漲,政府打房只打到心理層面,對炒短線的投資客或許可產生嚇阻效果,整體來說,打房政策還是「雷大雨小」,實質影響力並不大。


央行在二○一○年時,率先對房市祭出限貸管制措施,揭開政府打房序幕。接下來的四年內,各部會也相繼祭出各種打房政策,從央行的房貸信用管制,到財經部會的奢侈稅、豪宅稅、豪宅限貸、實價登錄、調高土地公告現值、囤房稅,以及今年六月的央行擴大房貸管制區域和豪宅認定標準下修,這八項打房政策宣示了政府打房的決心。

打房真的有效嗎?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打房至今已經四年了,但真的有效嗎?有人形容政府打房是「散彈打鳥」,多頭馬車的住宅政策註定打房無效,因為房市政策需要通盤檢討,才能讓房價合理化,但長期來政府並沒有一套完整的住宅政策。審計部公布的調查就指出,房價上漲情形仍無法有效抑制。

央行在二○一○年時開了第一槍,首先對房市祭出限貸管制措施,針對已有房貸還要辦第二套房貸,且購屋地點坐落台北市全區及新北市板橋、三重等區域的房貸客戶,貸款成數最高七成並全面取消寬限期。

這項限貸令的殺傷力很強,但還是抵擋不了資金大舉湧入房市,因為房貸利息低,又沒有其他的投資標的,大量海外資金的回流和熱錢自然選擇房地產,房價就這樣一路被拱上去。

奢侈稅成效不彰

打房政策是否能抑制高房價?

為了制止房市的投機炒作風氣,財政部在二○一一年又推出了奢侈稅,對房地產短線炒作的投機客進行打擊。但奢侈稅實施至今成效不彰,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房價仍持續上漲。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財政部認為奢侈稅實施後,各大都會區的房價雖然持續上漲,但若無實施奢侈稅,房價漲幅可能更驚人。其實,奢侈稅只打到房市的量、沒有打到價,不但無助於居住正義,對經濟發展也未必有利,財政部只是在自圓其說。

奢侈稅對於房價抑制效果有限,反而導致稅收大量減少,當初預估奢侈稅每年可收入一五一億元,但實施後,還課徵不到四十億元;相對地,土地增值稅的損失卻數倍於奢侈稅的收入,很明顯,政府實施奢侈稅並不划算。

實價登錄仍有盲點

二○一二年內政部實施「實價登錄制度」,它讓房屋買賣雙方都有透明的資訊可參考,用意良善,但是目前政府採取區段化與去識別化的公開方式,加上刻意去除最高價與最低價百分之三的案件,可能造成資訊盲點。
實價登錄並不意謂著房價會跌,而是建商及賣家的開價會降。過去,台灣屋主通常以底價加二成為開價,讓買方慢慢殺價,如今區段的實價公開,房價開高、賣高的空間不存在,售屋主開價會變低。

實價登錄有助於房價透明化,不過房地產商品的差異性大,即使位於同一條街道,同一社區,因不同的條件,仍會有房價差異;也就是說,房價仍須回歸市場需求面來決定。

沒人在乎豪宅限貸

在二○一二年,央行又推出了「豪宅限貸令」,管控台北市總價八千萬元以上的豪宅放貸,但有錢人就是有錢,根本不會在乎央行的豪宅限貸令。台北市政府也參與打房,課徵「豪宅稅」;同樣的,住得起豪宅的人怎麼會在乎多繳那一點稅。而且開徵豪宅稅,等於是由政府提供豪宅的正字標記證明,讓豪宅業者更可順勢調高房價。

豪宅是一個區隔市場,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政府對豪宅開刀,對房地產一般住宅價格的影響力相當有限。

調高公告土地現值

內政部在二○一三年調高公告土地現值,未來公告現值將會接近市價水準。土地公告現值調高,中古屋或新成屋的買賣都會受到影響,建商將繳交更多的土地增值稅,建商或賣家如因此把成本轉嫁在房價上,進而推升房價,恐怕和政府打房的用意背道而馳,對打房造成反效果。

立法院今年通過房屋稅條例修正案,調高非自住房屋稅率,規定民眾自用住宅以三戶為上限,第四戶以上將開始加重房屋稅。外界稱此為「囤屋稅」,過去房屋稅率僅百分之一點二,修法後非自住房屋稅率可提高到百分之三點六。

學者認為囤屋稅意義不大,拉高房屋稅到百分之三點六,一年只多付二、三萬元,對囤屋大戶來講根本不痛不癢,而且政府課囤屋稅越多,只會增加購屋成本,到頭來反而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打房欠缺通盤考量

央行今年六月再度出手,擴大房貸管制區域由原本的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加列桃園中壢、桃園市等區域,並規定第三戶以上房貸限五成、豪宅認定標準下修等等。這項新的政策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不過市場人士指出,擴大房貸管制區域只會讓資金往非管制區域流竄,要想遏阻投資客恐怕效果不大。

政府打房動作頻頻,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完善評估,更欠缺通盤考量,各項打房政策是否能抑制高房價?令人懷疑。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