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有別過去一、兩年的成交低迷,今年北市首季買氣明顯好轉,不僅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建商亦重拾信心出手獵地。首都房市之所以能迎來小陽春,主要得利於五大關鍵因素……
自去年第四季屢傳大戶掃貨新聞後,北市房市就漸入佳境,買氣一路從去年年底延續到今年第一季。據地政局統計,今年前三個月,北市交易量突破五千棟,較去年首季不到四千棟大增逾三成,且當中不乏過去一、兩年成交慘澹的破億豪宅,讓業者直呼金雞年房市確實有回春之兆。
建商出手勇購地
不只房屋買氣增溫,土地交易熱度也大有起色,今年開春以來,北市已有多起建商購地消息,如已許久未在北市買地的國泰人壽,今年竟海砸二十三億,從力麒建設手中買下中山區松江、長春路口的三百多坪精華地;潤泰新也斥資三十五億,買下國產實業台北廠南基地一千六百坪土地,榮登首季購地王。
除此之外,遠雄亦持續在內湖五期擴張勢力,投入八億多資金取得重劃區逾五百坪地皮;欣翰建設董座今年二月也以個人名義,豪擲十八‧五億從法拍市場購入南港近兩千坪工業地,意欲長線佈局。
市場人士分析,建商、壽險業再度於首都大舉獵地,不外乎看好後市,加上近來北市建案銷售率有感上揚,深化上游業者的投資信心,才會趕緊在不動產尚處盤整之際逢低卡位,搶賺時機財。
對於首都房市迎來小陽春,不僅民眾有些意外,連部分業者都覺得幸福似乎來得有點突然,但歸納整理發現,這波房市春暖其實有跡可循,當中五大關鍵因素更是功不可沒。
今年上游業者購地大方,如國泰人壽便從力麒手中,買入北市精華土地。 |
關鍵一:讓價取量
不論建商買地或民眾購屋,價格高低絕對是當前能否促進成交的首要關鍵。雖說在這兩、三年修正期內,台北市房價回檔的幅度僅一成左右,較其他直轄市相對和緩,不過北市房價向來易漲難跌,一成的跌幅看似不大,但反應在總價上,其實已相當可觀,促使不少等待許久的消費者果斷進場。
近來已有不少新案為求突破,一口氣將價格「回歸起漲點」,大安八字頭、中山七字頭、萬華五字頭、文山四字頭等口號時有所聞,並迫使中古屋行情跟進下修。當價格來到滿足點,買氣自然隨之浮現。
此外,有鑒自住首購正夯,北市許多新案都順應客層需求,將產品由總價稍高的三房,調整為負擔相對輕鬆的兩房,據住展統計,去年開始至今年第一季,北市新案兩房供給量已力壓三房躍居主流,在進場門檻降低的情況下,消費者購屋的意願也跟著提高。
關鍵二:減量降壓
在房市景氣高峰時,北市一年就能釋出超過兩千五百億巨量,但隨著景氣反轉,以往的大量供給反倒形成賣壓。為減輕競爭壓力,近年建商便縮減量能,據住展統計,北市推案量連續兩年低於兩千億,供給量已足足比高點減少了三到四成。
建商減量經營的策略獲得不錯成效,因為在供給量縮的同時,北市的住房需求並沒有跟著下降,部分剛性買盤因具購屋迫切性,即便市面上選擇減少、跌幅收斂,依舊得進場買房,使餘屋獲得一定程度的消化。
不過今年北市豪宅蠢動,加上都更案不斷竄出,量能有復甦趨勢,低量優勢恐漸漸流失。但據住展了解,供給量增的情形以高總價產品較顯著,因此市場主流的中、小坪數物件,賣壓應不至於放大。
關鍵三:降稅有感
過去房市買氣下滑,房地合一、持有稅暴漲等稅制變革,被各方指責為罪魁禍首,因此近期市場回穩,也與稅制從嚴峻變友善關聯甚大,且不論是一般消費者還是尖端客群,稅負都有感減壓。
北市因一○三年七月房屋標準單價大漲二‧六倍,導致該年七月一日起領得使照的新屋房屋稅暴增,激起強烈民怨。為減輕民眾負擔,北市今年七月開徵的房屋稅,針對暴衝的房屋標準單價,採分年打折方式緩漲,消費者的購屋意願也受降稅激勵。
稅負減壓也沒遺漏豪宅。早前北市新豪宅,非但適用調漲後的新房屋標準單價,又採「1+路段率」及加價項目課徵房屋稅,持有稅成長的幅度是一般住宅的好幾倍,買氣更慘跌谷底。
不過今年開徵的房屋稅,北市府已將豪宅稅計算方式改為「1+固定比率」(固定比率為百分之一百二十),並取消加價項目,加上新房屋標準單價打折,新豪宅持有成本已大幅降低,因而重獲層峰人士青睞。
不僅如此,基於「自住輕稅」原則,北市府欲將「只有一戶且自住」的房屋稅稅率,從現行的百分之一‧二下修為百分之一,但因中央表示不妥,市府擬以房屋評定現值減折六分之一手段達到降稅目的。消息一出,市場信心應聲反彈。
至於建商方面,北市府也早有送暖舉動。以往建商沒賣完的餘屋,成屋後將被課徵稅率高達百分之三‧六的囤房稅,但房子都賣不好了還得負擔重稅,讓建商大呼不合理,也打壓了業者購地推案的意願。
面對建商不平,北市府在兩年前便提出修正案,將建商成屋一年內的餘屋囤房稅率降為百分之二,之後仍未售出,才按百分之三‧六課稅,雖然修正條例仍待市議會通過,但若順利送出議會,不但能紓解建商的金流壓力,北市土地交易亦可望進一步升溫。
北市透過居住正義論壇,釋出自住降稅訊息。(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
關鍵四:都更激勵
不讓地方專美於前,中央也在政策方面對房市頻送秋波。都市更新、老屋重建是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推動最積極的房市政策,去年底內政部更一舉端出「三加一」都更法案體系,期待盡速完善法規加速都更進度。
在都更相關政策中,以涉及老屋重建的「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獎勵條例」(簡稱危老條例)討論最豐,該法案堪稱產權單純老屋尋求重建的「高速公路」,除了同意門檻較高外,危老條例的審議程序、審查時程與適用限制都遠比都更寬鬆。
更誘人的是,危老條例還提供最高百分之四十的容積獎勵,並可享有最長達十二年的稅賦優惠,難怪去年政策才剛提出,就有業者立馬砸錢買進老舊大樓,坐等之後的重建利益。日前危老條例已獲立院三讀通過,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業者投入老屋改建的行列,預料單一產權的老舊大樓,將因此黃袍加身。
隨著危老條例完成立法後,業界評估,同屬優先法案的都更相關修法,前途也將更加光明,因文林苑事件遭重挫的都更發展,將有望再度活絡。而以往都更案因地段佳、機能強,常是區段房價的領頭羊。故業者認為,倘若都市更新再興,首都房市不無可能再創價量齊揚的榮景。
日前三讀通過的危老重建條例,激勵北市老舊大樓交易。(圖為柏嘉開發買下的友泰飯店) |
關鍵五:游資回歸
正當國內環境有所改善時,國際上的諸多變動,也為首都房市帶來意外之喜。
繼美國大舉查緝「肥咖」後,去年中國也開始大舉查稅,使海外台商、台僑備感壓力,趕緊將資金引渡回台,藏進不會被發現的不動產之中。
這波富人藏錢的舉動,讓北市豪宅受益良多,不少豪宅案都有一口氣成交多戶的案例發生,直到今年首季都還餘韻猶存;此外,海外不動產投資風氣漸退,金流重返國內,也是推升買氣的原因之一。
幾年前因我國房價高漲,投報率下滑,導致國人轉赴海外尋找標的,帶動海外不動產投資風氣,但海外不動產管理不易,且國外法規迥異,不時傳出投資糾紛,加以國人熱衷的東南亞,政經環境更迭頻繁,使海外投資漸趨保守。
而且這一年多來新台幣表現強勁,當初選擇在國內置產的投資人,不僅迴避了匯率損失,資產也跟著新台幣升值,因此近來海外游資仍有持續流入台灣的跡象,鞏固國內房市的基本盤。
市場築底緩升溫
雖說今年市場氛圍緩和許多,但未來仍有不少干擾因素存在。首先要注意的是選舉衝擊,由於明年地方大選將屆,估計今年下半年選戰就會開打,房市可能因此遭邊緣化。
其次則是利率變動,伴隨經濟好轉,國內利率可能走揚,或影響民眾的購屋佈局;再者,近來買氣提升,業者的房價彈性也有所收斂,買賣雙方的交易磨合期或因此拉長,拖累成交表現,故房市短期料將持續築底,買氣也維持緩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