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住展最新數據顯示,雙北、桃園等北台灣都會區,現今除非透天新案,公設比都已飆破三成。意即民眾海砸千萬購屋,竟有三百多萬是用來買社區公設,著實讓消費者吃了大虧……
將時光倒轉回十多年前,當時北台灣各地新案平均公設比還在二字頭,除了台北市逾百分之二十五稍高外,其他縣市都僅約百分之二十出頭,然而精美數字近年已不復存在。
公設比居高不下
北北桃三都公設比相繼於民國九十五年及一○二年突破三成,此後幾乎年年遞增,就連過去公設比不高的基隆、新竹等地,如今公設比也都飆升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水位。即便過去兩年房市盤整,各地公設比依然沒有明顯降低。
以往房價不高的時候,民眾對於公設比高低還不至於斤斤計較,但這十幾年來房價三級跳,消費者砸鉅資買房,結果發現有一大部分的錢,竟是花在平時用不太到的公設上頭,扣除公設後,房屋可使用空間大幅縮水,心中很不是滋味。
政府送禮建商樂
公設比飆高的問題,早在民國九十八年就被監察院盯上,並對主管機關內政部提案糾正。監察院的糾正報告一言以蔽之,就是批評建築法規中的免計容積項目過於浮濫,導致業者盡可能藉由增設免計容積項目擴充銷售坪數,進而拉高公設比水位。
雖然梯廳、機電空間、安全梯之梯間、消防空間、管委會使用空間等公共設施,可不計入基準容積,卻能增加建案的可銷售坪數,因此許多建商直言這根本是政府送的大禮,而這種免計容積拿來賣的情況,一直以來都遭學界強力批判,直呼官方縱容灰色地帶的存在。
增逃生梯成幫兇
建築法規的演變,也是拉抬公設比的重要原因之一。民國九十二年,蘆洲「大囍市」社區遭人縱火,火舌一路從一樓延燒至頂樓,並阻斷唯一的逃生通道,許多住戶為求生機,不惜直接從高樓跳下,最終釀成近年傷亡最慘重的火災事件。
為避免「大囍市」悲劇重演,民國九十四年營建署修正「建築技術規則」,規定八樓以上建築物需設置兩座逃生梯,並強化建物的消防安全設施規範,該年七月一日以後申請建照之建物均適用新規。
建商表示,由於需在有限的基地中,塞入符合法規要求的消防設施,公設比勢必提高。然而官方對於業者說法不甚認同,直批業者別拿法規來為建案濫灌公設開脫,引發雙方一陣口水戰。
究竟產官之間誰有理?透過數據資料可略知一二。新規上路後取得建照的建案多半於九十五年及九十六年進場,這兩年北台灣新案平均公設比,分別較前一年增加○‧七及一‧二個百分點,增幅相對大,若說公設比拉高與政策毫無關聯,顯然有些牽強。
假如公設比上揚全然只是政策因素,照理說之後在沒有新的法規變動下,公設比應不至於持續揚升。但九十六年後公設比仍不斷上揚,可見法規變遷並非抬升公設比的唯一因素,因此互噴口水的產官雙方,應各打五十大板。
建商將公設比飆高的矛頭直指增設逃生梯。 |
休閒性公設繁多
該打在建商身上的五十大板,在於以種類繁多的休閒性公設拉高公設比,但業者之所以大肆充填休閒性公設,最初與民眾喜好脫不了干係。學者指出,早年建商推出標榜公設多元的「休閒宅」,備受消費者青睞,遂在市場上形成風潮,部分強調低公設、高坪效的建案,反而因休閒機能不足遭消費者嫌棄,以致多數業者被迫跟進提供類似產品。
如今房價不再親民,消費者花大錢買偶爾用一次的休閒性公設的意願已下降,在消費者「返璞歸真」,轉而追求實坪的驅動下,本刊統計發現,房價修正的這兩年中,訴求低公設的建案比例略有上揚;但北台灣建案的平均公設比仍高,僅於前年微幅下滑,隨後便再度提升。
有別過去公設比爆走乃因市場需求所趨,現下高公設情況依舊,或多或少與建商力守獲利有關。近來讓利風潮席捲,業者為求刺激買氣,使出渾身解數祭出各式各樣優惠方案,導致獲利空間遭稀釋,部分業者遂擴充公設比以彌補利潤。
雖然建商規劃健身房、游泳池、卡拉OK等休閒性公設,也得投入相當成本,但因在銷售上,業者多半未將公設坪數與主建物坪數拆算計價,一概以市價賣給消費者,故能從中取得利潤。這種拉高公設營造「假性讓利」的手法,民眾若未深入了解,很容易落入陷阱。
高公設比成常態固然對民眾不利,但民眾不必無奈。本刊數據顯示,雖說去年公設比小幅反彈,但過去公設比高達之五十的建案已不復存在,且為迎合市場「要實不要虛」的取向,去年公設比相對低(之二十五到三十)的新案總戶數不僅未見量縮,反而逆勢微增,說明一旦產品無法博得消費者青睞,就會因市場接受度不佳自然淘汰。
雨遮新制再添亂
但因雨遮、屋簷不計坪不計價新制,將於明(一○七)年元旦上路,故短期內,建案公設比恐有再小幅拉高的可能。由於改採新制後,雨遮、屋簷不計入權狀坪數,故應將其視為公設。
現今雨遮、屋簷坪數大約佔權狀總坪數的百分之五左右,這些坪數未來如悉數灌入公設,則北台灣建案平均公設比很有可能再創歷史新高。因此新制表面上看似消除了業者以雨遮、屋簷充灌虛坪的空間,但實際上,只是將虛坪從雨遮、屋簷挪移到公設當中,消費者並沒有討到多少便宜。
雨遮新制上路後,公設比料將小幅拉高。 |
低公設不一定好
不過公設比低,不見得就真的比較划算。舉例來說,部分小基地華廈型社區,只有兩座逃生梯及一座電梯,公設比就高達二十五%以上;相較之下,具有多元休閒性公設的大規模開發案,因基地大、戶數多,公設比僅較小基地華廈案稍高一點,卻多了若干設施可用,想必是比小型華廈案更舒適實惠的選擇。
再比如,基地面積一樣大,公設比也相同的建案,一個只有必要性公設,一個卻擁有豐富休閒性公設,則前者利用免計容積灌水銷坪的嫌疑,顯然比後者大,呼籲消費者千萬別陷入「高公設比就是貪、低公設比就是讚」的數字迷思。選購產品時,還是得理性評估社區設施實用性及自身使用頻率,才能買到真正便宜且符合需求的經濟好宅。
大公小公分不清
公設比高低,看數字就知道,但數字後面還藏著看不見的魔鬼,在無形當中重傷您的荷包。一般坊間將社區公設依其公共性分為「大公」、「小公」兩類型,「大公」指的是全體社區共同使用的部分,如門廳、水塔、游泳池等;「小公」則是僅單一樓層/部分住戶共同使用的公設,如當層樓梯間、走道等。
按理說,大公應由全體住戶共同分攤,小公則由該設施使用住戶共同持分,但地政士指出,我國法規並未特別區分大、小公,而是將所有公設混為一談,導致消費者買到根本用不到的公設。比方說,部分建案將車位前後車道視為大公,由全體住戶共同持分,對無停車需求的住戶來說,用不到車道卻得一同分攤,顯得相當吃虧。
在大公、小公曖昧不明的情況下,消費者購屋時可得搞清楚自己的公設持分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內容,評估這樣的公設劃分是否合理,才不會在懵懵懂懂之中成了為人作嫁的分母。
車道若計入大公,對無停車需求的民眾而言較吃虧。 |
實坪登記保權益
在公設比議題當中,最令消費者不爽的,莫過於用不太到的公設,售價竟與主建物實坪一樣貴,因此多年來,學界一直有將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公共設施分開計價的建議。
學者主張,解決高公設比亂象,政府首先應改革登記制度,朝「實坪計價」努力,意即只有室內實際使用面積可按市價計價,其餘虛坪不計價或分開另行計價,但在台灣推動實坪計價,恐怕不太容易,故學者認為亦可退而求其次,要求在權狀和房屋買賣契約中加入公設坪數,詳列各項公設配比,以求資訊透明,讓消費者別一直被蒙在鼓裡。
當然,不動產登記制度改採實坪登記,是杜絕灌設虛坪最一勞永逸的作法,早在多年前,內政部也就公開表態將修「不動產登記法」,讓台灣公設登記制度與國際接軌;可惜等待多年,仍不見法案有進一步進度。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業者私下表示,買賣房屋採總價論,因此就算採實坪登記,也只是單價提高總價不變,結果消費者仍沒佔到便宜;況且若官方無法落實稽查糾弊,即便法案再完善,也是無濟於事。
官方應拿出魄力
總而言之,在官方沒有具體動作的情況下,要改善公設比浮濫的現象,唯有藉由市場機制調控,假如產品沒有市場,也就沒有繼續推出的理由,但長久之計,仍需仰賴政府健全法規。
同時呼籲消費者,看待高公設比議題時務必秉持理性,勿將建商妖魔化,畢竟是政府提供了合法途徑,讓建商獲得以免計容積擴充銷坪的漏洞,業者在商言商,自然何樂而不為,因此歸根究底,還是得官方拿出責任感,持續推動相關政策改革,才能從根本導正不動產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