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從去年初到現在,影響房市最鉅的政策因素,首推一連串的稅制變革風,其中又以房地合一引發最多議論。該新制算不算走輕稅風?將如何拍板定案?如順利上路開徵,又將對房市造成什麼影響?
堪稱去年影響房市最鉅之政策因素的房地合一稅改,今年初終於有了新進展;財政部農曆春節前夕公佈部定版本,且被業界解讀為走輕稅風,甚至視為利空出盡。爾後房市人氣雖確實乍見回升,但其實相關議論並未就此停歇,一切仍充滿著不確定性。
首先,二月底立院新會期開議前,民進黨主席小英公開批評財政部版沒有改革誠意,更宣稱將另提該黨版本,國民黨部分立委也有異議,財政部於是決定再開北中南三場公聽會。
部版拍板 仍未明朗
房地合一課稅新制,還需通過立法院這一關。(圖為上月唯一推出相關提案的立委曾巨威) |
。 |
雖然財長張盛和一再表示有信心在本會期推動法案過關,明年正式上路。但就目前情況研判,短期內還看不到房地合一稅制明朗化,也意味著該新制相關話題將繼續對房市造成干擾。是故,本文以官方版本為基礎推演,歸納出主要爭議點,未來可能發展,及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
房地合一課稅新制,財政部版本重點有以下五大項:
一、課徵門檻:四千萬總價以下,居住滿六年者適用免稅,但六年內僅限一次。另有重購退稅規定(比照現行土增稅)。
二、分離課稅,單一稅率十七%,無累進:自然人及一般企業一體適用,非居住者、無固定營業場所及外國人一律適用三十%。
三、長期減徵及短期加重:持有兩年以上出售時按持有時間減徵,持有兩年以內出售者稅率加重,三十%起跳。(上月底修訂一年內三十五%,十年以上一律十二%)
四、日出條款(起徵時間點):今(一○四)年底前取得者,持有兩年(以上)出售免適用,惟兩年內出售仍適用之(短期稅率加重規定)。
五、其他附帶:奢侈稅退場,土增稅維持現狀(採稅基扣抵)。
就相關訊息推測,官方應是想先求有再求好,故刻意將影響面縮到最小;財政部說帖便強調新制上路一年內,受影響家戶數不到千分之六。然財政部版本算不算走輕稅風?各界看法南轅北轍。
輕稅?各界看法迥異
首先,兩年內稅率三十%看似很重,不過是有利得才課,對照奢侈稅是發生交易行為,就按交易額課十到十五%,前者的實質稅率還是比較低。至於一般稅率,為何財政部訂在十七%?分析大致指向比照現行營所稅率。對此,產業界不滿意但還可接受,稅改社運團體及空頭派學者則認為課得不夠高。
德明科大花敬群教授在台北場公聽會上就建議,應調高到二十至二十五%,張金鶚則建議仿照綜所稅之分年分率方式;現為國民黨籍不分區立委的稅改大將曾巨威,上月自提版本則分短中長三種,兩年內四十%、二到十年課三十%、十年以上二十%,自用則減徵百分之十。
但同樣是學者,政大財政系陳聽安教授則投書媒體指出,資本利得稅和所得稅性質不同,不應採累進稅率,否則將引發閉鎖效應。此外,十七%已比現行分離課稅約五到十%的實質稅率高,更強調要是自然人與企業適用稅率不同,可能引發新的避稅手法。
追不追溯 激烈爭論
然而產學之間真正針鋒相對的,是日出條款,也就是否訂立追溯期。業界強調,基於政府制定法律之信賴保護原則,新制不應溯及既往。但民進黨則認為一定要訂,以遏止短期炒作歪風。
花敬群更直指,法律上的不溯及既往原則,是針對『已發生的事實』;有關所得課稅,則是針對『所得是否已發生』的事實來作認定,不應擴大解釋為『買房時不知會有稅改』,據此他建議追溯期應定為十年。曾巨威版本較短,定一○一年以後。至於買進價格如無實價資料可考,學者建議導入估價機制。
新制如上路,奢侈稅及土增稅的動向也是外界關切重點。財政部規劃前者退場、後者保留,算是較無爭議。但財政部版規劃土增稅採稅基相抵,這點各界都不認同;無論業界或學者都認為應採稅額相抵,才符合租稅公平原則。
免徵門檻 爭議也大
免徵門檻亦是爭議所在。財政部版本訂四千萬總價、持有六年以上免稅;陳聽安則認為應以一戶為限,張金鶚更指出,基於各區房價落差,認定標準宜採坪數為宜。
政治大學地政系主任林子欽則分析,新制中設有重購退稅,代表自用已獲得保障,再多訂免稅額,令人費解,他更擔心市場會因此遭扭曲。本刊觀察也發現,最近市場上推出的新產品,有壓低坪數及總價的趨勢,似乎就是要閃避課稅新制起徵門檻。
綜合以上,未來房地合一可能的變動,大概不外乎稅率高低、日出條款及免稅額度這三項。然房地合一只課交易利得,故對七成以上只有一戶自用宅的家戶來說,幾乎無影響,對長期持有者衝擊也有限;影響到的,實是持有多屋且進行頻繁交易的短線投資者。
不少第一線代銷業者就表示,近期房市需求仍在,但由於房價持續拉高,故多採觀望,而房地合一課稅只是民眾預期房價下修的因素之一;先前財經首長唱衰,或央行四波管控,也都產生類似效果。
房屋稅調高 影響更大
房地合一課稅新制,還需通過立法院這一關。(圖為上月唯一推出相關提案的立委曾巨威) |
開徵囤房稅及調高房屋稅,業界認為對房市衝擊更大。(圖為植物園附近新豪宅「松濤苑」)。 |
業者表示,目前準購屋者以自用占多數,故新制影響不大,更坦言只要能盡快定案,就是好消息。然根據業者看法,影響市場更大的,是另一項同時進行中的稅制變革,就是每年要繳的房屋稅。根據稍早消息,幾乎各區都傳出調高房屋稅基,其中又以台北市調幅最劇烈。
北市財政局稍早公告,去年七月後取得使照的新建物,適用調高後的新標準;以第三類住宅來說,平均調幅達一六五%!等於房屋稅漲了二點六五倍;如路段率調高或被認定是豪宅,最高將會是舊制的七到八倍!這將造成養房成本大增,甚至影響交易量。
房屋稅調高的影響,還不只是持有成本。因為按現制,房地產交易的房屋部分,如無舉證,稅捐單位會以房屋評定現值乘上財政部頒定的固定比例為稅基。
這樣一來,北市去年七月後新建物持有逾兩年後交易,原則上適用舊制,房屋評定現值大幅調高,可能造成實質稅率拉高;這一來一往,是新制或舊制較划算?真的得細算才知。
稅基認定 須全盤檢討
房地合一課稅新制,還需通過立法院這一關。(圖為上月唯一推出相關提案的立委曾巨威) |
房地合一新制是針對交易利得課稅,對多數自用購屋者影響微乎其微。 |
以上北市的房屋稅基改法,引發諸多非議。林子欽也認為不大妥當,但他指出,過去房產持有稅一直偏低,民眾因此鮮少質疑官方調整的結果;這番調高,或許才能讓更多人發現,過去以來房產稅基認定其實大有問題。
就曾有行政法院判決,某縣財政局計算房屋評定現值,採用不合理的折舊率,導致核算出的房屋稅額偏高;但送到最高行政法院後卻不了了之,主要是如判決確立,將代表全國各地方認定方式都有錯、影響甚鉅。雖說目前法令賦予地方相關單位裁量權,但此事仍凸顯台灣持有稅基認定的問題甚大。
目前持有稅基,是採兩套估價邏輯;地價稅之公告地價根據市價估算,房屋稅之房屋評定現值則以構造單價為基礎。此外,負責調整的,一邊是地政單位(地價評議委員會),另一邊則是財政單位(財政局),兩邊更缺乏協調橫向溝通。
林子欽建議,如果維持房地分開課持有稅,最好是採取相同邏輯評估稅基,或至少由同一單位負責調整。不過這不只影響租稅公平,還攸關地方財政甚至是政治問題,牽涉層面甚廣。
房產稅改 任重道遠
無可否認地,台灣整體稅制問題叢生,不動產又是主要病灶之一。只是,加稅議題一向不討好;直到房價高漲、居住更加大不易後,才促成這次的改革契機。
只不過,基於先前推動失敗經驗,這次財政部顯得過於小心翼翼,但稅改團體及學者則認為此時民氣可用,加上定案後要再修改(調高),難度甚大,故認為新制應該要盡量一次到位,且需以租稅公平為大原則。
財政部的心態可理解,但考量台灣政治生態,主張大幅改革者的擔憂也有道理。但如果制度改革缺乏中心思想及正當目標,只是為改而改,或為平息民怨而改,對市場肯定是壞消息;業者就直言,房地合一盡早定案,有助市場交易回升,反之則是極大負面因素。
此外,台北市片面調高新建物房屋評定現值的做法,更證明僅檢討交易利得仍不足,目前的持有稅基認定機制,有徹底檢討的必要。總之,房產稅改任重道遠,但仍應審慎為之,房市與整體社稷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