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想要有個家─激辯! 無殼蝸牛談居住政策

【文/住展雜誌】無殼蝸牛超進化的巢運,上個月初攜五大訴求夜宿仁愛路,引發大眾對高房價議題的一陣討論,將矛頭直指廿五年來了,無新意的居住政策;如何才能對症下藥?全民都在關切……

據本刊歷史資料顯示,一九八九年,北市核心區(中正、大安、松山)房價短短兩年間,從每坪十來萬飆漲至三字頭起跳,促使無殼蝸牛們走上街頭,高呼『住者有其屋』,當時政府以國宅政策呼應訴求,卻未能抑制房價的向上飆升。

廿五年後,台北房價再三級跳叩關百萬,庶民百姓更是難以負擔,當年無殼蝸牛的徒子徒孫捲土重來,再掀巢運,提出『居住權入憲、房產稅制改革、檢討公地法令並停建合宜住宅、廣建社會住宅、建全租屋市場』等五大訴求,希望政府針對高房價議題端出有效政策。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廿五年前後 時空背景大不同

然而,不同世代雖有著相同的社會問題,但在議題成因與應對訴求上各具背景,即便是同樣關注高房價議題的團體間,對於居住政策的看法也非全然一致,本文即透過檢視兩大運動的差異,與各方對高房價的解決看法,進一步釐清什麼才是我們要的居住政策。

參與人數  今不如昔

一九八九年無殼蝸牛五萬人擠爆忠孝東路,今年巢運夜宿仁愛路卻僅一萬多人,何以房價更高,民眾參與的熱情卻不如以往?對此崔媽媽執行長呂秉怡表示,若以活動當天的人數高峰來看,確實今時比不上往日;從社會背景來看,無殼蝸牛運動興起時,社會剛從威權轉型開放,人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參與社會運動,對各項議題感到新鮮,態度也較積極,參與人數得以衝高。

當年發起運動的李幸長進一步指出,這十多年來,高房價議題已是老生常談,雖然是嚴重的社經問題,但民眾對此已感麻木,『反正都買不起,又何必走上街頭?』是現代市民面對議題的主要心態,使得活動無法催出人潮。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雖說活動高峰的人潮不多,但兩人都表示若以留下過夜的人數來說,今年遠多於以往,無殼蝸牛當年雖創造萬人空巷的盛況,夜宿忠孝東路的群眾實際上僅寥寥數百人,人潮來得快去得也快,也讓議題往後的持續性稍嫌不足;今年巢運則有數千人在帝寶前守夜,顯示深入關心問題的群眾更多了,對活動的認知不再是激情超越理性,也讓主辦單位對運動的持續推動更有信心。

1989年無殼蝸牛以『洞房』諷刺高房價,時至今日,紅男綠女依舊怨懟。(舊照片由社宅盟提供)

訴求多元 分散焦點

對於活動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許多民眾認為是訴求過於紛雜所致,當天如同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場嘉年華會,主軸遠比當年無殼蝸牛『住者有其屋』的單純口號複雜許多,讓人對議題核心難以捉摸;房仲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同榮便曾表示,巢運各項訴求主題正確,但無法聚焦,應將重點放在『廣建社會住宅』的『住者適其屋』政策,才能強迫政府正面回應。

巢運要角黃益中也坦言,若將議題簡化確實比較能吸引民眾,但高房價幾乎是所有社會議題的共同核心,討論起來本就不單純,結合各方訴求也能突顯出議題的嚴重性。李幸長透露,巢運當初廣納社運團體參與,也是希望透過各議題的既有支持者來擴大分母,否則在民眾對議題敏感度不再的情況下,要動員萬人參與實屬不易。

呂秉怡並補充,與無殼蝸牛時相較,巢運對高房價議題的討論層面更廣且深入,對於其社會性的部分更加重視,提出的建言也更全面,這也是為何巢運另起爐灶,不以『無殼蝸牛2.0』為主軸的原因。對於訴求應聚焦的說法,呂秉怡認為每項訴求都很重要,但各有其短、中、長程目標,短期的確以建置社宅為主,居住權入憲、稅制改革則為延長戰線,但對運動來說,都是著力重點。

房價飆高 成因各異

兩代運動不僅訴求層面有所差異,不同時代造就高房價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房改盟召集人彭建文分析,廿五年前,台灣歷經十餘年的經濟高度成長,年成長率百分之五幾乎是基本盤,攻上雙位數更時有所聞,人民所得也快速提升,有餘裕進行投資,然而當時國內市場封閉,缺乏投資管道,加上傳統觀念影響,資金便大舉前進房市,迅速堆高房價。

當年房價是伴隨著榮景而來,與所得、經濟發展同步向上,房價漲勢雖猛烈,但薪資水平仍有追趕機會,也因此當初無殼蝸牛打出人人買得起的口號,獲得龐大共鳴;但二○○○年以後,台灣經濟走過高峰邁入低空穩定階段,過往的高成長率已不復見。

加上市場逐漸與國際接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在經濟成長停滯之際,以降息及印鈔票的手段刺激發展,台灣房市也在游資氾濫之下上演資金行情,這時房價漲聲已與經濟成長脫鉤。

這十幾年來,薪資成長在扣除通膨後大不如前,民眾無法依賴所得支撐買房需求,在無法擁有住宅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提供良好的租屋市場,讓民眾在買賣之外多一種選擇。

李幸長強調,不同時代的房地產飆漲,有個共同的原因,便是過度強調房地產的價值取向,社會以買賣獲利為主要思維,導致房價推升,但居住也是國民的基本人權;呂秉怡則認為住宅同時具有社會性與市場性,政府應著力於社會福利的滿足,再來談論房地產的商品屬性,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

當年社會運動發起人李幸長,談到高房價議題仍義憤填膺。(舊照片由社宅盟提供)

政策怎麼作? 各方大聲說

不論民團、業者還是消費者,都希望政府在房市政策上能有積極作為,其中『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稅制改革,更是各方角力的戰場,日前在稅改論壇中,業者表示支持政府穩定房價的作法,產業對成交量的敏感度比價格更高,呼籲官方應『打價不打量』,但該怎麼作才符合大眾期待呢?

稅制如何改? 眾說紛紜

呂秉怡認為社會性與市場性應分開討論,避免商品化框架抹煞居住正義。

在稅改論壇中,產官學界同聲表示稅制改革應避免重蹈奢侈稅覆轍,產生量縮價揚的『閉鎖效應』,因這樣一來,不僅稅收不會增加,市場還會陷入供不應求的價揚格局,堪稱三輸局面。

為了避免閉鎖效果,業者認為利得稅的稅率不應太高,若買賣交易課稅太重,壓縮屋主獲利,降低買賣意願,拖累市場的流通率,導致『有行無市』的窘境,建議稅率可參酌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百分之十七;因若個人買賣利得稅率超過法人買賣,將會有投機者成立一人公司購屋避稅的狀況,低於百分之十七的稅率對獲利影響尚可接受,也可避免漏洞。

然而李幸長卻認為,基於『漲價歸公』的核心原則,應對房地產交易利得課徵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重稅,讓房屋買賣無利可圖,才能真正遏止炒作;彭建文則直言無法避免閉鎖效果,若要增加流動並穩定市場,只動利得稅而不動持有稅無疑是天方夜譚,主張應將持有稅一併納入討論。

對於持有稅是否調升,業者大多認為調整持有稅會衝擊大多數的擁屋百姓,主張不動最好。民團間的看法也大相逕庭,李幸長直言,持有稅牽涉層面太廣,站在社運的角度,這時提出連動持有稅對運動的持續發展不利,但就其在美國持有房產的經驗來看,利得稅低、持有稅高的稅制,對抑制房市炒作確有幫助,民眾購屋前會先評估是否養得起房子,再決定是否以租代買,只是台灣現況還不適合馬上推動。

彭建文則表示,不調持有稅除了難以避免閉鎖效果外,站在稅收穩定的角度,利得稅是機會稅,只有在買賣獲利時才會課徵,但持有稅卻是持續性稅源,對完善政府財政的幫助遠大於利得稅;另外,現在政府解決財政問題的手段多為標售國有地或設定地上權,若持有稅增加地方稅收,也有助於緩解此現象,而留下的公有土地,便可作為社會住宅用地,一舉數得。

在缺乏共識的情況下,目前財政部的稅改版本仍有異動可能,且不動產稅制萬般複雜,一筆房地產因不同稅收而稅基各異,若改革要一次到位,工程浩大艱難;當中又背負社會期待的居住正義,各方呼籲中央拉高審視層級,而後還有立院審議的重重關卡,最後出爐的方針為何?各方仍暗自較勁。

抑價靠升息? 恐毀經濟

許多民眾認為,長期的低利環境是導致高房價的罪魁禍首,若政府啟動升息,在購屋成本增加下,民眾購買意願降低,市場將出現量縮價跌的現象,彭建文說這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拔河,若具備升息條件,央行不會遲遲沒有動作。

央行升息需建立在經濟好轉的前提之下,然而近期全球經濟雖略為復甦,但事實上成長力道較強勁的只有美國,中國近年來也度過了開發中的成長高峰,經濟成長強度日趨緩和;歐陸則表現慘澹,甚至思考在美國之後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挽救經濟頹勢。

在全球經濟還不夠好的情況下,台灣受國際影響深刻,不可能大動作升息,貿然升息的結果不僅拉下房地產,更拖累整體經濟,與央行力求穩定的原則背道而馳,在利率調升的路上,台灣只會是個跟隨者而非領頭羊。

此外,長線升息雖有抑價作用,但也不能排斥業者將升息增加的成本轉嫁消費者,且營建成本的提升亦可能導致供給量下滑,看見跌價的時間恐在經濟滑落之後,消費者依舊望價興嘆。

建全租賃 避免強迫買房

彭建文指出,房地產稅制複雜,必需全面檢討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稅改作為長期目標,升息又受限國際情勢,短期內高房價現象難有解套,人人有房住的理想只能依賴租賃滿足,但台灣的租屋市場透明度低,縱使租金相對房價低廉,但品質與權利保障不佳,也讓民眾將長期租屋列為選擇下策,建制完善的租賃環境,政府責無旁貸。

彭建文不忘提醒,租屋對『質優』的要求不應亞於『價低』,若住房的生活環境與權利保障完整,價格又合理,民眾才會考慮以租代買,價低而質差,只會將民眾推往購買自宅一途,無助於買賣供給的平衡,讓買房成為『不得不』的單一選擇。

彭召集人也指出,比起房價,租金更能顯示真實的經濟狀況,國民所得高低牽動租金走向,現今租金低廉,導因於所得負擔不起更高的支出;房價因買家期待獲利而有炒作空間,但租金不同,租屋對買方而言不具備獲利期待,沒有所謂的資金行情,討論經濟時以租金為依據,比房價實在得多。

李幸長說到,即便與房價相較,市場租金相對便宜,但台北每坪上千元的租金花費,與民眾薪資相較仍不親近,但不見得每個房東都願意提供質佳價低的住房,因此由政府建置價低而質優的環境,起帶頭作用,才是兩全其美的作法,李幸長並以自己曾擔任工地主任的經驗強調,蓋一層樓平均耗時僅十八天,政府蓋社宅不應慢吞吞。

呂秉怡直言,既然官方蓋得慢,就該鼓勵民間租屋,政府雖有租屋媒合與租金補貼等政策,但房東擔心這是引蛇出洞的伎倆,為了每月僅四千元的免稅額,反而被查出收入資產,認為假健全市場之名行查稅之實,故而成效不彰。對此崔媽媽基金會提出,政府應增加誘因,如租金全額免稅,房屋比照自用住宅稅率等,讓黑市變透明,再透過租金補助提升民眾租屋意願,才能達到政策目的。

台北看天下? 各方皆然

1986年房價飆漲之前,北市東區精華地段房價僅現今的百分之三。

曾有學者批評無殼蝸牛們以台北看天下,若離開台北高價區,以時間換取空間,晉升有房階級並不是難事。李幸長對此說法不以為然,因人人都有『就近居住』的權利,同樣在一座城市打拼,為城市貢獻心力,就有權利居住在城市之中,這是大眾的基本權利,不應該在高房價背景下遭到抹煞。

呂秉怡也表示,弱勢家庭對區域依賴性高,台北雖然生活水平高,但零工、粗工等機會也多,弱勢民眾尚能謀生,若遷徙他處,在沒有同樣就業條件的情況下,將更加無助,居住城市是情非得已,住宅此時便需展現其社會性。

為了照顧就近居住與社會弱勢,政府更應在各地提供一定比例的社宅滿足需求,在達成社福關懷後再來討論市場商品化;再者,目前社福資源集中北台都會,房地合一排富政策也以台北房價為準則,業者在說台北以外房價便宜時,不也是以首都為參酌依據?台北看天下的習慣,是大家共同的盲點。

房市走向 難以預料

即便現今房價如此高貴,激起社會憤慨;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在薪資收入還趕得上的時候,房價便已高不可攀,如今薪水與房價更是漸行漸遠。不少人都在問,再等下去,真的就買得起嗎?答案恐怕是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

畢竟房市走向受經濟、政策、國內外情勢與傳統觀念多重影響,每一絲變動都牽動房價漲跌,無人能精準預言,只能說對樂觀的人來說,無時不是好時機,對悲觀的人而言,隨時都是殺出點;期待大有為政府實踐居住正義的同時,不妨深思自己要的是什麼?以便在自己認為最好的時節,落實最適合自己的居住方針。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