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新感情舊回憶 三件文化資產都更案

【文/住展雜誌】文萌樓及新莊老街的都更爭端不休,讓文資保存與都市開發的兩難局面再度浮現,莫非兩者只存在零和對立的單一選項?本刊透過現正進行中的三件案例分享,帶您了解在新舊交織的路上,他們是怎麼做的?


當怪手觸碰到文化資產的那一刻起,排山倒海的批判聲浪,似乎就成了這座建築基址上永恆的裝飾,歷史建築都更案因有著諸多限制,往往被建商視為燙手山芋,敬而遠之,而官方又無力修葺維護,只能任其荒廢在城市一角。隨著時間的洪流被沖淡在人們的記憶中,最後在衰敗不堪的傾倒下與時代一同輕奏輓歌。

在文資保護觀念儼然成熟的今天,都市更新與史蹟保存的左右為難,有了折衷討論的空間,推土機式的剷平重塑不再是唯一選項,取而代之的是在新建築中融入既有的文化遺產,盡可能保留過往的歷史印象,讓新鮮事與舊玩意兒的揉合風貌,變成都市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做為現在進行式的「碧湖君鄰」、「成發居」與「太睿國寶」三案,如何在缺乏前例可循的情況下,找出過去與未來的平衡點?在面臨重重關卡時,又是怎麼找出解決之道?它們的故事,或許能為近來劍拔弩張的紛爭找到兼容的做法。

內湖碧湖君鄰─碧湖畔的『天外奇蹟』

皮克斯動畫《天外奇蹟》的故事原型,來自美國一位不願加入都更開發的老婦人,婦人希望生命的尾聲能在與丈夫擁有共同回憶的老屋畫下句點;開發商為了保全正處基地中央的老房子,特別更動大樓設計,讓婦人的老屋能陪伴她安然度過餘生,令人感動不已。而位於碧湖畔的「碧湖君鄰」,同樣為了保存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將兩棟大樓中央的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完整留存,讓《天外奇蹟》般的美事在台灣真實呈現。

舊稱內湖大埤的碧湖,從清代開始擔負灌溉阡陌良田的使命,周圍地帶是內湖開發最早的區域,日治中期,內湖路一帶的街廓已發展成區域中心,道路由此處輻射延伸,作為行政要塞的庄役場建築群也在此時登上歷史舞台。

市定古蹟庄役場會議室被完整保留在基地中央。

建築群分為三部分,其中庄役場與統制倉登載為歷史建築。辦公所在的庄役場建於一九三七年,是內湖庄第二代的辦公廳舍,國民政府來台後仍做為行政中心,直到一九七六年才轉為派出所;靠近西南側小丘的是做為糧倉的統制倉,日本當時在台灣建置了許多型制統一的『統制倉』,尺寸均為二十五公尺乘以十二公尺,當中大跨距的木桁架是當時日本建築技術的典型,七十多年來依舊完整保持著。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而身為古蹟的庄役場會議室,誕生於一九三五年,典雅的正面山牆突顯出當時濃厚的現代風格,牛眼窗型式的牆面裝飾、雨庇的托架及柱腳等,都是西洋建築常用的特色語彙,表面的洗石子工法更增添了建築整體的美感,在用途上,從會議室到後來的區民活動中心,這棟建築一直是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在地居民建構共同記憶的生活基地。

隨著歲月的催化,老街區的建築逐漸衰敗,周遭私有地主希望能讓生活環境煥然一新,開啟了都更案的序曲。一路隨著本案進展的張俊哲建築師透露,起初都更範圍並沒有這麼大,庄役場與統制倉分別是在當時權責單位的要求下納入整建,也讓全案情況變得『沒那麼簡單』。

庄役場會議室因有區公所的調查報告可參考,在設計上比較單純,但庄役場與統制倉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在地文史工作者以文化資產的立場出發,希望盡量保全建築文資,但地主則渴望將利益最大化,而文化局又要求保留具有紀念價值的建築意象,面對各方意見的分歧,只能透過不斷的會議協調來凝聚共識,使得建商花費不少心思。

由於庄役場曾遭祝融,建築已非原始面貌,加上結構無法負擔長期使用,在與文史工作者進行溝通後,決定拆除原建物,並在原址建造區民活動中心,也使庄役場會議室的功能單純化;針對統制倉,建築團隊將毀損狀況較輕微的部分加強木材防腐,並保留原始木桁架結構,而損害較嚴重的另一半則加以重整,讓新舊風貌同時呈現民眾眼前,見證建物的興衰演替。

除了歷史文資的維護外,全案的整體計劃也有周全的想法,為了保持建築襲產的主體性,本案規劃時優先思考公共空間與文化資產的定位,其次才是住宅大樓的佈局。張建築師表示,文史建築參觀路線的最佳化,是整體動線設計的主要原則,讓民眾能更平易地接觸文化資產,也考量到老街區的街廓狹小,在視域上多有遮蔽,因此建築群的天際線採八字形遞增階梯式排列,將視野平順地漸進引導,營造開闊的視覺感受。

有別於許多建案對空間的斤斤計較,創造有利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間是本案最大的特色,同時讓民眾與古蹟建築親近,讓建築物所蘊含的人情味更加『濃、純、香』,儘管過程並非一路順遂,但隨著工程進入尾聲,或許在成果問世的當下,能為本案畫下美善的驚嘆號!

鶯歌成發居─鐵枝路旁 再顯洋樓冠冕

在「成發居」的開發歷程上,或許隱含了台灣文資保存最無奈的不得已。

鶯歌老街入口處複刻版的「成發居」牌樓。

鶯歌「成發居」座落在文化路鐵道旁,文化路是鶯歌早期分量極重的往來要道,板橋與大嵙崁(今大溪)間的商貿往來皆須經過這段走廊,因此能在這般交通衢道上建造華麗建築的人家,分量肯定不小。

果不其然,「成發居」的名號取自宅院的主人─陳發,陳發靠輾米與建材生意致富,在日治大正初年長期擔任鶯歌保正(類似里長),並且與當時人見人怕的警察『大人』們有很好的互動,後世子孫也曾官拜庄長、鎮長等地方要職,可說是鶯歌的第一世家。

宅邸主人的雄厚背景,從建築上的細緻工法上可見一斑。建成於一九一九年的成發居,清水紅磚牆面施工繁複,與屋牆一順一丁的砌法是典型荷式洋樓的建築特色;全屋建築風格也相當多元,五開間四進院落的大格局向過客展現閩南大夫第風範;亭仔腳立面採用的類托次坎柱與圓弧拱頂,是日式仿巴洛克建築常見的語彙,在選材上,地上則鋪設由「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製造的「TR磚」(又因產地得名錫口磚),此磚密度紮實,是當時最上等的建材,儘管建築時間短促,建材與設計卻都是一時之選,在在顯示主人家對府邸的深刻用心。

但這幢建築精品也逃不了歲月的洗禮,在後代家屬移居別處後,老宅長時間缺乏修繕,嚴重塌陷,讓屋主有了脫手的念頭;地方人士積極奔走希望能保全古宅,新北市政府曾一度允諾價購保存,但屋主苦等多年沒有下文,最終還是由建商接手了這塊土地。這是台灣文資保存最大的哀愁,政府的承諾永遠只是承諾,直到無可挽回的時候,再以深表遺憾的說詞將破壞的罪名丟包給承購者,這種官府姿態的傲慢,是文化資產快速流失的最大原因。

堡佳園建設接手後,有鑑於本案是該建設公司第一個推案,希望打響品牌,因此針對史蹟保存下了不少功夫,文化局要求將騎樓原地保留,並且盡可能復原原始的牌樓意象,因此建商在拆除破損建物時,便盡量保留原磚等初始構件,不足的部分則購買同時期的舊磚與復古新磚替代;又將建築線退縮作為騎樓復原基址,讓街道立面與最初無二,並且為增添民眾親近文化資產的公共性,將騎樓與住宅大樓間的空間開放給遊客休憩使用,與居民在老地方重新培養新感情。

或許史蹟破壞的聲名仍如影隨形,然而在哀悼文資變遷之餘,也該不吝給予願意保存的人們一些掌聲,儘管不是百分之百的最原始樣態,但作為新北市第一個文資都更案,本案已向大眾說明了開發與文化保護是得以相輔相成的,如果鶯歌可以,那新莊、大同又有何不可呢?

新竹太睿國寶─把記憶冷藏保鮮

竹塹港來來去去的戎克船,帶來了北門大街繁華興盛。熙熙攘攘的北門大街,是清代竹塹城接應竹塹港走私貨物的第一站,來自泉州種類萬千的商品,堆滿大街上的古老商家,在北台灣開發最早的竹塹城內,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在台北城崛起後,北門大街兼具與艋舺往來的官道性質,將大街的喧鬧帶向高峰。時至今日,竹塹港雖已消失在新竹地圖上,但北門路依舊充滿人潮,顯露未盡的繁華風采。

拆除中的破損老屋,拆下的招牌未來將在規劃的文物館中典藏展示。(照片由豐禾形象提供)。

在歷史長河穿梭數百年的北門大街,自然留下許多時代的痕跡,屹立大街兩旁的古老街屋說明了一切。這些老屋有著清代閩南風味的亭仔腳,內部兩進廂房間的天井廣場彷彿傳統的合院大埕;進入日治大正時期,街道立面開始出現仿巴洛克的華麗牌樓;昭和年間,現代主義風吹進大街,洗石子與磚石牆面讓街屋有如建築博物館,型式豐富多元。直到現代,鋼筋混凝土大樓進駐街區,才讓人意識到從前正在悄悄流逝。

屹立逾半世紀的老街屋們,部分結構已垂垂老矣,甚至如同風中殘燭般,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使其油盡燈枯,於是屋主們開始與太睿建設接洽改建,前後十餘年的漫漫長路,走來也是一波三折。

北門大街的新舊對照,新大樓首排的店面讓街道立面保持一致性。(照片由豐禾形象提供)。

大街在一九九○年代末期便商議都更,但新竹市政府直到二○一○年才有老街風貌管理的具體規範,使得原本規劃的方案必須更動;而新竹市當局的都審法規也不甚完備,隨著規定的變更,設計方向也跟著調整。建築師陳世榮說明,原本設計全案退縮十公尺作為綠帶廊道,讓民眾能夠逗留乘涼,但文化局希望維持街道立面的平整,故要求維持原貌,諸如此類的籌畫更迭,為本案的推動歷程寫下不少故事。

除了來自官方的難題外,作為權利人的居民也有不同意見,雖然大多數住戶仍希望維持大街整體風貌,但也有地主要的是富有新鮮感的當代新興樓房,對於老舊折衷主義風格的房舍感到厭惡,因此建築團隊必須不停居中協調,才能使雙方都欣然接受。地方文史專家當然也不會缺席,對於無法全部保存耿耿於懷,但建築團隊將建物的破敗狀況據實以告後,也獲得他們的諒解。

最難能可貴的是,建商對於文資保存並非得過且過,不僅達到要求,將鄰街道的九間店面與原始立面接續,更將原本垂花、勳章等華麗紋飾復刻回山牆之上,讓古早的建築元素持續成為焦點;甚至還在大樓公設中規劃文物館,將拆除下來的招牌、琉璃窗花等史蹟構件,與在地故事一同典藏展示,把屬於民眾的回憶定格在時間的窗格中,讓居民能不時品嚐回味,種種努力使人點滴在心頭,也讓原住戶對於重回舊地充滿更多的期待與雀躍。十多年的時間看似漫長,但與維護大街的百年風韻相較,這些努力都顯得再輕鬆不過。

收藏記憶 不可消失淡忘

當我們看待這些古樸的文化遺產時,可能都會思考,究竟花費龐大心力維護這些殘破的舊事物,為的是什麼?

或許它們已經老舊,也可能它們早已喪失實際利用的價值,但值得典藏的是那些曾經走過的回憶點滴,那一磚一瓦的縫隙間,都藏著商賈往來的腳步聲、孩童們的嘻鬧聲,以及各式各樣的小販的叫賣聲,新的感情不斷累積,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老舊回憶,當今留住過去的種種事蹟,也同時是在為我們的將來培養收藏現在的契機。

「記憶可以遺忘,但絕不能想不起來」;也許是現今開發推動都更建築時,應當深植心中的一縷思緒吧!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