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是天堂還是陷阱 海外置產的亮點和風險

【文/住展雜誌】台灣房市身陷官方打壓,投資客為尋求出路,前仆後繼飛往海外買房;究竟前進國外置產,有什麼好處?又要背負什麼樣的風險呢……


近年台灣官方打房政策陸續出籠,促使台灣資金往外流,掀起一股『海外置產潮』,投資者陸續前往海外投資不動產;資金轉進海外買房的原因百百種,但占最大宗的,還是看上超高的投資報酬率。

眾所周知的,台灣租金長年以來都漲不動,投報率能撐到百分之二就算不錯了。但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統計,印尼、菲律賓與泰國,平均投報率竟高達百分之九點三一、百分之七點零六、百分之六點二九,而日本則超過百分之五,數字十分美妙,包租公連作夢都會笑。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移民收租靠買房搞定

投報率翻倍,意謂資金回收速度會更快速,累積財富更有效率。不過對部份投資者而言,高投報率還無法滿足目標,而是要高投報且高增值性二者兼具,柬埔寨就是箇中代表。

柬埔寨是東南亞發展較落後的國家,但在戰亂平息與經濟開放後,外商持續湧入投資,首都金邊市的房價狂飆。從二○○八至二○一○年初,兩年之間房價漲約一倍;即使到了去年,每季房價平均漲幅超過十個百分點,部份路段房子出租投報率可達百分之十,宛如緬甸翻版。

近年國人遠赴日本買房,就是看上超高投報率。(圖為東京鐵塔)。

像柬埔寨與緬甸這類國家,都是從戰亂中脫身,轉而進行經濟改革,又成功獲得外資湧入投資,帶動經濟強勁成長,造就首都房價急劇飆漲;加上外來工作人口大增,短期住宅供給跟不上租屋需求,所以才有極高投報率。只是在高收益的背後,也伴隨著高風險,恐怕是膽大心細的人才賺得到。

海外置產的另一個好處,既非增值也非收租,而是為自己留一個去處。對某些人來說,在海外有一間房子,出國就能住在獨立自有的空間,既舒適又安心。其次,台灣與對岸仍屬敵對,萬一時局動盪,至少海外還有個落腳的地方可去。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另外,有的人則是為了方便坐移民監,以利取得國籍。或者如近年興盛的投資移民潮,買房純粹為了拿他國居留權之用,例如到希臘買二十五萬歐元以上房產,就能獲得五年居留權;到西班牙買五十萬歐元以上房產,即可取得永久居留權等等;在馬來西亞買一百萬令吉房產,就能申請十年居留權。

雖然海外置產擁有上述優勢,但不可諱言的,無論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具備變化莫測的風險,以及潛藏的陷阱,海外置產當然也不例外。那麼,到底跨國買房的風險與陷阱到底有哪些呢?

超高投報率的假面具

大部份投資者跨國買房,最重要的動機就是『投資報酬率』。於是多數仲介海外置產的業者,常以高投報率來吸引投資人青睞,並獲得廣大迴響。

然而,看似美妙的投資報酬率背後,卻是一個數字陷阱。大多數業者聲稱投報率高達百分之四到五,乃至於到百分之六,通常是指名目投資報酬率,而非實際投資報酬率;換句話說,名目投資報酬率是最大化,意即收益最多就那麼高,但若扣除持有與管理成本,投資報酬率卻大打折扣。

跨國置產前,務必精算實際投報率,才能真的賺到錢。

舉例來說,若買下日本的房子出租,屋主必須繳納百分之二十的租金所得稅,意謂屋主只能拿到年租金的八成,投報率要先打個八折。其次,日本採實價課稅,不動產繳納稅項多,買房時又需繳交不動產取得稅、登記許可稅、印花稅與消費稅;持有期間則要繳固定資產稅、都市計畫稅等。

除稅金成本外,屋主還要付管理成本,如委託日本物業公司(或台灣仲介)委託出租的費用;若是集合式住宅,還要定期繳交『修繕積立金』,作為住宅修繕、檢修費用。

日本房屋的稅負與管理費用,總是大幅吃掉租金收入,最後房屋出租的實際投報率,也許不到業者宣稱的一半;再者,每間房子條件不同,出租的租金有高低落差,與業者所估的金額有所差距。相對之下,台灣房子的投報率雖然偏低,但因稅基超低,所以租金收入幾乎都是『實收』。

尤需注意的是,在高投報率的國家,人民住宅自有率往往偏低,印尼、菲律賓、日本皆是如此;屋主雖然能收取較高租金,但未來若想轉賣,就會面臨市場剛性需求貧乏的問題,轉手難度略高。

不可不慎的租稅制度

如上所述,跨海到日本買房出租,租金過半會被稅金吃掉,顯示事先計算『稅負成本』的重要性。稅負成本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持有稅,一塊是交易所得,另一塊是出租所得稅。

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稅制與計算方式迥異,例如最近很夯的馬來亞西,買房要繳納的稅項包括除地稅、門牌稅、律師費與印花稅,租金則要課徵所得稅;唯馬來西亞的租賃所得稅可扣除修繕成本外,另保費與裝潢費用都可扣除(須有收據證明)。

馬來西亞還訂有『產業盈利稅』,類似交易利得稅概念,若是賣出持有五年內的房子,則要課徵獲利的百分之三十;賣出持有六年以上的房子,則要課徵獲利百分之五。這些稅款甚難逃避,因為馬來西亞是採用英國法,規定十分嚴謹,所以不太有逃稅空間。

反觀台灣不動產稅制缺陷多,節稅與逃稅空間大,不像其他國家不只不動產法規嚴謹,稅也課得重,大幅吃掉租金收入;例如韓國的土地稅為百分之三、房屋稅為百分之五;新加坡自用住宅房產稅率為百分之四,住宅出租使用則課百分之十,稅負都比台灣來得高。

總而言之,租稅成本是跨國買房中,計算投報率時影響最大、也是最複雜的一環,且多數國家都是採取實價課稅,稅金遠比台灣來得高,但業者往往避重就輕,易使投資人誤判,這點千萬不可忽略。

政策與政局變化難料

實施房產稅試點的上海,房屋持有成本已墊高。(圖為上海東方明珠)

事實上,不只是各國稅負制度不同,政策與政局都具有變動的風險。像中國政府因鑑於房價飆漲過快,為了抑制房市,以及改善不動產持有稅偏低的弊病,先後在上海、重慶等地試點課徵房產稅。

房產稅試點後,在上海有兩間以上房子,或者未在上海設籍的人士,無端要被增課房產稅,加重持有成本。又如香港,港府在去年推出「辣招」打房,只要持有房子不滿三年就出售,就要繳納百分之十到十五不等的額外印花稅。至於泰國,則是因為紅、黃衫軍長期抗爭,政局動盪不安,壓抑資產升值空間。

另一個問題是,部份蓋在經濟特區內的建案,在前期通常會推出政策優惠,鼓勵投資人購買,但這類特區獎勵政策的變動風險更高;尤其是新興經濟體或體制不全的國家,政令會隨著官員交替而更迭。當政策一旦出現變化,就很有可能把您手上的物件卡住,尤其國人對海外政策掌握度,又不像台灣本地政策來得快速、正確,平添不確定風險。

資產價值的隱形殺手

繼政策風險之後,我們還得深入暸解海外置產的經濟面風險,尤其『雙率』(匯率、利率)就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首先,我們先談匯率;在美國QE退場、升息時間點揭露後,匯率將是左右您置產獲利最關鍵的角色。
一般而言,跨海到A國買房,通常是以A國貨幣作交易,賣出(或收租金)時也是先取得A國貨幣,再兌換回台幣。所以,如果在房產持有期間,A國貨幣貶值太多,就會降低投報率與資產價格。

今年以來,幾個熱門的海外的置產國家,匯率大多呈現貶值,尤其是新興國家貶值幅度更大,有的國家幣值在今年已貶超過百分之十。這也意謂著,如果您是在年初到海外置產,房子都還沒升值多少,但資產價值已被匯率貶值侵蝕,可能淪落到不賺反虧的田地。

這是因為,美國貨幣量化寬鬆將在今年結束,聯準會主席葉倫宣布明年可能升息,所以國際資金抽離新興市場,轉進成熟國家,於是新興市場匯率會面臨較大波動,唯台幣因央行嚴格盯梢,匯率相對穩定。

雖然整體來說,資金是往成熟國家移動,但這仍有些例外。比如屬於成熟經濟體的日本,該國央行模仿美國大印鈔票,導致日圓一路走貶,現還未探到底部。

在過去兩、三年,日圓從七十幾比一美元,貶值到八十幾、九十幾比一,當時業者宣稱日圓好便宜,現在正是進場好時機;但執料『摸底不成,反而接到刀子』,日圓走貶至一○二比一美元,但台幣卻仍停在三十比一美元左右。一來一往,日圓帳面資產已縮水超過百分之二十以上。

資金成本與獲利計算

再來,則是利率。在台灣,我們已經習慣低利率的房貸,房貸利率與基準利率連動緊密;假使央行不升息,房貸利率通常會維持不動,日本也差不多如此。而台灣與日本的房貸利率,算是相當低的,大致在百分之一點八至百分之二初頭;但在其他各國,狀況卻可能不一樣。

舉例來說,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同基準利率)雖僅有百分之零點二五,但房貸利率卻介於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兩者相差極大。又如中國,雖然中國中央已有一段時間未調升基準利率,但因中國金融市場陷入『錢荒』,不只房貸利率屢屢上升,甚至還有銀行暫停房貸。

因此,國人到海外置產,要事先打聽房貸利率高低;畢竟每國國情不同,基準利率低,房貸利率不一定就低。另外,海外人士跨國買房,當地金融機構核貸通常不高,有的甚至只能貸五成、六成,意謂投資者要準備更多自備款。

高自備、高利率,就代表海外買房的長、短期資金成本,遠比在台灣買房來得高。當資金成本墊高,則獲利應該呈等比才划算,否則就是一筆蝕本或少賺的交易。

光鮮之下暗藏的危機

海外置產應釐清我們所謂的好地段,是否與當地認知有落差。(圖為香港)

接著要談的,則是社會風俗的風險。以近年逐漸興起的東南亞置產潮為例,扣除新加坡外,不少國家是由多個種族組成,雖然經濟大權由華人把持,但政治掌控權卻握在原生民族手上;只要種族間有摩擦,或政客想操作種族議題,就會引發『排華暴動』,最終釀成屠殺、劫掠華人的慘劇。

在幾個國人熱衷的置產國,如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近年慢慢興起的菲律賓、柬埔寨、印尼與越南等國,全都發生過數次排華事件,或實施過排華政策。最近一次事件,是印尼於一九九八年發生的『反華暴亂』。

當時在印尼政府默許之下,印尼軍方竟加入暴民行列,專對華人燒殺擄掠,保守估計有上千名華人被殺,超過五千間華人擁有的建築物被焚燒或損毀。即使跨國置產者不住在當地,沒有性命危險,但房子卻不一定保得住;即使保住,也會有一段時間因社會紛亂,無法出租獲益。

社會風險的另一個層面,則是不動產投資慣性之差異。白話地說,業者口中的好地段、台灣人認為的好地段,是否就是外國人指的好地段?投資人所買的房子,是否為該國周轉率、出租率較高的產品?這種在地的不動產特性,既是一門深入的知識,也是海外置產易犯的謬誤。

資訊存在不可掌握性

再來要談的,則是關於資訊落後的風險。任何一種投資,掌握正確且第一手的資訊,才能快速作出反應;然而,若是在海外置產,當地世局稍有差池,投資者身在台灣,根本鞭長莫及。不像台灣,房子看得到、風聲聽得到,且政策全盤掌握。

關於國外房產的任何資訊,投資者只能從仲介業者、物業管理方輾轉得知,或者倚靠新聞媒體報導的少量訊息。平心而論,投資者接收到這類二手訊息,實在難以分辨真假,風險管控能力必定不足。

畢竟房地產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與股票、基金與債券等投資不同,所以更需要眼見為憑。在台灣買房子,至少能看得到;但若買在海外,一有風吹草動,往往就讓人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心理層面上就有極大落差。

跨國真能分散風險嗎

到國外買房,真的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嗎?

至於有人說,到海外置產可以分散風險,猶如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內,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全球經濟宛如一張蜘蛛網,各國經濟彼此牽連;若從區域經濟觀點來看,東亞其實被歸為同一個區域經濟體。

也就是說,如果您都在東亞置產,像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其實都在同一個區域經濟體中,是否具備分散風險的意義,則是見仁見智。再者,同一區域經濟體內若遇到政治、乃至於軍事糾紛,同區域內國家或多或少會受到波及;若為分散風險,則需考慮西歐、北美等不同區域經濟體。

若從國別經濟體的發展程度作切割,則可分為未開發、開發中與已開發三大類,台灣則被歸在開發中行列;而國人海外置產的國度,大多在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如果您在台灣已有房產,為企求分散風險而到海外置產,那就該選已開發國家(成熟市場),才算達到分散風險目的,也才能保障您的獲利。

整體觀之,海外置產到底好不好,乃是因人而異。如果您從各方面評估,認為可承受上述海外置產風險,那麼大可勇敢跨國投資;但若您的風險承受能力較為脆弱,那不妨就留在台灣買房就好,至少不必多操心,也賺得安心。

工商瞭望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近年來除日本之外,另一個超熱門的海外置產國度。投資者瘋狂湧入買房的原因,主要是看上三大優勢,分別是經濟穩健擴張、大型投資建設帶動,以及『第二家園計畫』。

據世界銀行預測,馬來西亞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衝到4.8%,優於去年的4.5%;至於明、後年同樣看好,經濟成長率估達4.9%。經濟穩健成長、人均所得提升,更能刺激房價上漲,部份投資者看上馬來西亞的經濟潛力,想先卡位等待房產增值。

現在到馬來西亞置產者,多集中在吉隆坡;吉隆坡除了是一個國際都市外,還擁有利於房市的建設題材,包括『馬新高鐵』、『泛亞鐵路』與捷運系統擴建計畫。未來將興建的馬新高鐵,將可從吉隆坡直達新加坡;泛亞鐵路則始自中國昆明,貫穿中南半島,直達吉隆坡與新加坡;吉隆坡捷運擴建則已動工,沿線房價已明顯翻揚。

至於第二家園計畫,則是鼓勵外國人到馬來西亞買房子;只要購買總價1百萬令吉(約新台幣1千萬)以上的房子,除可申請10年居留權外,另有租稅優惠,往後還可再申請居留權展延。由於條件頗具吸引力,讓台灣投資人趨之若騖,甚至傳出有建案近4成戶數都被台灣人買走。

馬來西亞當地建商M101創辦人兼執行董事拿督葉廷浩表示,台灣人來到吉隆坡買房,除了看上增值潛力外,還有不少是為了『旅遊地產』而來。葉廷浩指出,若是跟賞屋團到吉隆坡,凡成交者,當次旅費就可全免;此外,該公司還贈送每年5天、連續5年到吉隆坡免費住宿優惠,所以很受台灣投資人青睞。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