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房市大地震?政府公佈影響房市的地質敏感區

【文/住展雜誌】去年江揆拍板將公佈地質敏感區後,坊間隨即出現相關區域房價將受影響的聲音。然而相關實務專家告訴我們,即便列為地質敏感區,也不代表不能或不適開發;公開這些資訊、使其透明化的真正意義,在於進一步成為開發行為的安全參考指標,進而讓我們的居住安全獲得更多保障…

二月十二號凌晨台北地區發生規模四級地震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便順勢再提「防災型都更」,同時點名雙北市多區為土壤液化區,還表示今年底前會標示出所謂的『重災區』。一時之間人心惶惶,甚至引發房價可能因此出現波動的馬路消息。

說到這重災區,或者潛在地質高危險區,就不能不提去年江揆拍板將公佈的『地質敏感區』;因為相關區域房價可能因此下跌的傳聞,當時也甚囂塵上。那麼,這兩者究竟有啥不同?對所在區域房價,真的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嗎?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公布地質敏感區 法源依據

從法源來看,九九年底三讀通過的地質法,確實揭示地質敏感區劃定公告,是該法立法的重點任務之一;該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將具有特殊地質景觀、地質環境或有發生地質災害之虞之區域,公告為地質敏感區。」

然而翻遍地質法,並無所謂標示『重災區』的規範或法源依據。所以這時必須釐清的問題點就變成,地質敏感區是否等於災害高危險區呢?或者更精確地說,被劃定為地質敏感區,是否就存在災害發生的風險,不適,甚至不應該有開發行為?

負責全國地質調查工作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代所長江崇榮表示,地質法公告地質敏感區,並非要限制或禁止土地開發,而僅是以提供地質資料之精神,規範位於此類區域內之土地開發行為,應行「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並把調查評估結果納入土地開發行為申請之書圖文件中,交由土地開發管理機關一併審查,決定案件申請之准駁。

然而,以上說法只是闡述,地質敏感區及相關資料,是相關單位核發開發執照的參考依據;仍沒解釋所謂的敏感地質,是不是存在潛在高度的危險性,不適宜進行人為開發?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敏感地質 不代表不能開發

對於這個多數人都想得到答案的疑問,理論及實務經驗兼備,目前擔任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社長的大地土木技師拱祥生表示,理想情況當然是避開最好;然台灣地狹人稠,實務上不大可能做到。所幸,以目前的工程技術,只要透過事前適當規劃及安全評估等動作,並投入較多技術及建材成本,在敏感地質進行開發,還是能達到一定程度安全性的。

台灣島位居太平洋火環帶,又斷層遍佈,建築開發確實要多留意地質條件。(圖為北投地熱谷)。

那麼,究竟什麼是地質敏感區?有哪些種類?又該如何做妥事前規劃及安全評估?江崇榮代所長表示,該所將公佈的地質敏感區包括地質遺跡、地下水補注、活動斷層、山崩與地滑四大類,將規劃至一○五年止,分五批進行全國地質敏感區之劃定審議和公告。

目前表定第一批次公告的地質敏感區,包含基隆河壺穴和瀑布(地質遺跡)、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補注)、車籠埔斷層(活動斷層)及台北市山坡地(山崩地滑)等,預計今年上半年可完成審議並辦理公告。(其他四梯次名單詳見地調所官方網站公佈資訊)

不過拱祥生表示,地調所公佈的這四類地質敏感區,有點像是妥協後的產物。事實上,包含李鴻源提到的土壤液化區,或地質鬆軟區域,都算是地質敏感區。此外,官方表定公布的這四類敏感區當中,地質遺跡與是否潛藏災害風險無關,但其他三項則都有關。

其中地下水補注部分,是前幾年有關高鐵行經區域地層下陷,才引發關注。成因則是超抽地下水,因此是以中南部農業縣情況較為嚴重。不過拱祥生表示,目前該情況已稍有改善。

斷層活動 地表難以判讀

接著是活動斷層,就目前所知,大台北地區只有山腳斷層屬於第二類斷層。不過最新的地質敏感區公布及廢止辦法中,第五條則只規範『過去十萬年內有活動證據的斷層』為『活動斷層』,已無級數之分,而山腳斷層並不符上述定義。不過這並不代表該斷層帶周邊區域,未來就不會發生地震或其他災變。

事實上,斷層活動是最難預測的;因為斷層在地底下,但產生錯位位移、進而發生地震後,地表會在哪裡裂開,目前科技仍無法準確預測。也因此,在地質圖上要畫出斷層線很容易,但延伸到一般地圖上,就很難明確畫出那條線。這也是坊間有關斷層帶及周邊,是否合宜開發,相關說法不一,甚至研究及實務界也沒有統一論點的緣故。

斷層帶活動會在哪裡產生破壞?只能從「經驗」判斷。如將公佈的中部車籠埔斷層,在九二一地震後地表隆起的地方,下次一旦此斷層再有活動、發生地震時,大致也是最容易出現位移(斷裂或隆起)的所在,因為這裡可能就是地表層當中相對較弱、力量會選擇釋放的點;這裡當然最危險,不建議進行任何人為開發。

土壤液化及鬆軟地質兩類也屬敏感地質,但目前土木工程技術多半已能克服,條件是要投入更多的規劃、技術及材料成本等,因此開發行為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就變成重點。但從建築開發安全的角度,這兩類敏感地質是較沒有災害風險問題的。此外這兩類敏感地質,需透過地質鑽探才能確定;前者在大台北以社子島為代表,後者則是原本為湖泊的內湖地區較常見。

符合條件 順向坡仍可開發

再看山崩與地滑部份。較受關注或受到討論的,是順向坡災害;通常是在所謂的豚背地形,也就是一邊陡、一邊緩,側切面狀似海豚的地形上較易發生。

台北地區主要的地質敏感區是山坡地,而這類地質最忌諱高密度開發。

要避開相關災害,拱祥生提供下列三大觀察點,符合這些條件的區塊,更容易發生相關災變:一砂頁岩互層、二地下水含量豐富、三砍掉坡腳。地下水可觀察周邊是否有大量親水性植被來做簡易鑑定,砍斷坡腳簡單說就是山腳下處,簡單識別方式是只要看到有地錨,十之八九就是這種地形;只有第一種,需透過地質鑽探才能確知。

不過,順向坡並非不能或不適開發,重點同樣在於是否有適當規劃,也就是投入更多的技術與成本來克服,事後還要監控地層是否滑動。此外,任何山坡地開發,最忌諱高密度開發,因為這就好像在斜坡堆積木一樣,堆愈高當然愈不安穩。拱祥生還提醒,逆向坡不代表就安全無虞;以先前發生問題的貓空纜車基柱為例,就是設在逆向坡上,然因地下水含量極豐富,因此仍產生滑動。
有關山崩地滑,還有一種地質型態需注意,那就是崩積土。此地質條件通常也常見於山腳下,是由山上小塊或碎裂的土石崩落後堆積成土壤;表面上看好像安全,但其實地質是鬆軟的,開發時也需格外注意。

土石流及礦坑也屬此類;但前者屬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管轄,後者權責則屬經濟部礦物局,形成多頭馬車,難以統整。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地質與都市計畫、國土開發無法連線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相關體系,縱向橫向都缺乏整合。

都計規劃 應結合地質資料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社長拱祥生指出,公佈地質敏感區,開發行為才能做好因應,讓建物更為安全。

拱祥生指出,都市計劃規範哪裡是商業區,哪裡是住宅區等,等於直接決定土地開發行為強度,甚至左右城市景觀。根據這樣的觀點,該區地質能否承受這樣的強度,本應成為開發行為審核的重要條件之一。況且就地質角度,北台灣確實存在許多敏感地質,擠了過多人口;就這點看,除加速地質資訊透明化,並納入開發審核條件外,拉近城鄉差距、疏散人口,確實也是刻不容緩。
從建築開發執照審核、管理,都市計劃擬定檢討,到整體國土開發計畫,的確都應與地質因素相結合;而雖然地質(敏感)圖與地籍資料尚未連線,但到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輸入地址,仍可查詢到大概相關位置,可為民眾購屋時檢視地質條件的參考。

從前年有線新聞頻道製播的一系列國土地質大調查,從雲彰地層下陷、地震威脅到順向坡議題揭露,一直到去年引發更大話題的《看見台灣》紀錄片,都讓我們了解,過去人為開發行為,對國土自然環境條件尊重不足,進而產生許多潛在問題、甚至危機,這也促使官方加速調查並公佈所謂地質敏感區。

按地質法,官方本來就有調查、公布地質敏感區的責任與義務。但公布地質敏感區的真正重點及意義,在於透過相關資訊的揭露、透明化,促使開發行為實施前,做好縝密的規劃與防範。政府公佈相關資訊的同時,應給予民眾這樣的觀念澄清;否則如引發不必要的臆測,甚至恐慌,絕非政府訂定地質法、公佈地質敏感區的初衷,也絕非大家樂見。

公布敏感地區 開發才安全

其實敏感地質之於土地利用及開發行為,就好像疾病產生症狀之於人的身體運作及健康一樣,必須要透過進行地質安全評估檢測後,才能確知能否開發或應採取怎樣的因應對策;好像身體有了症狀病痛,一定要到醫院求診於醫生,歸納出病因病名,並對症下藥一樣。

如果明明是地質敏感區卻隱而不宣,放任不知情的開發商或民眾進行開發;那就好比人生了病只急病亂投藥,卻不去看醫生,甚至不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麼病一樣,不但不是正確治本之道,甚至還因此承擔更大的風險,就像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樣。

當然不可否認地,被貼上敏感地質區『標籤』的房價,絕對有可能因為民眾的預期心理因素,而產生負向波動。但是,這和面對可能隨時發生的潛在危難,居住安全遭威脅這項風險相比,孰輕孰重?或者要選擇承擔哪項?相信多數人的答案,應該都是一致的。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