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新去年底內政部宣佈,自今年起,陸資來台購買不動產將採取總量管制。其實九一年後,政府就已開放陸資來台;然而官方統計數據和坊間消息,卻有極大落差。陸資到底有沒有來?來了多少?總量管制新制上路,是否又會產生新的影響?
不可否認地,陸資或大陸人士來台購買不動產,自二○○二年扁政府開放以來,就一直是本地房市熱門話題之一;不過根據官方資料顯示,近年實際來台購買的數量十分有限,結算至去年底止,平均每年約僅十件左右。
然而,民間各類消息或說法,卻恰恰相反。對岸開發商註冊新加坡子公司投資興建的淡水小坪頂案「萬通台北2011」稍早宣稱,買家中有一半是對岸人士;去年底曾喊出每坪四百萬的信義計畫區富創D3基地,坊間更盛傳,表面為香港商的投資興建者,實際上具有陸資色彩。
新制宣示意義較大
陸資、陸企或大陸人士,到底有沒有來台灣買房?是多或少?據房仲業者分析,相較於開放政策本身,所謂的五四三條款,也就是貸款上限五成、一年只能居留四個月,及三年內不得轉售的限制,才是讓陸資或大陸人士卻步的原因。而因為如此,他們多半輾轉以第三國名義繞道來台,或是用人頭購買。
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莊孟翰也指出,雖然政府公佈數據顯示少得可憐,但陸資其實早已透過第三方或其他名義進入台灣房市。
任教於德明科技大學不動產經營系,目前主持國泰房價指數統計的花敬群副教授則認為,官方統計的這一百多件,應該是陸配(購買)居多;然而陸資『檯面下』前進台灣房市,早已是各界心照不宣的事實;況且資金到處流動,是擋也擋不住的,與其抗拒阻攔,不如好好疏通管制。
去年內政部宣示採新的總量管制,他則認為和目前的逐案審查差別並不大,主要還是宣示意義;亦即官方藉此向外界宣告:「針對此事,我們(政府)已明確妥善設好防護網,本地房市不會因此產生波動」。
影響應為預期心理
瑞普國際物業總裁曾東茂認為,新的總量管制由於設定量體仍少,對本地房市影響有限。 |
國內知名商仲機構瑞普國際總裁、CCIM台灣創會理事長曾東茂則指出,從統計數字就會發現,實質影響很小;因為每年四百戶及十三公頃的管制量,對照國內去年買賣移轉棟數超過三十萬棟,差距極大;陸資來台購買不動產會造成影響,主要還是在心理層面。
曾東茂分析,雖然政府開放陸資來台購買不動產,但相關限制仍多;除了五四三條款外,逐案審查沒有公布明確準則,還要提交預計投資內容,這些都是陸資陸企前進台灣房市的阻力。
有關陸資、陸企早已透過第三國,或人頭方式轉進台灣房市的說法,曾東茂則表示,和他所接觸的實況差距不遠。『商人無國界』,原有興趣來台的陸企或大陸人士確實是有的;不過台灣市場畢竟太小,這幾年又有奢侈稅及信用管制等政策打壓,加上「溫州幫」炒樓團的相關報導,讓台灣人民對陸資陸企產生負面刻板印象,這些都是實際來台案例偏少的間接因素。
新竹地區知名建商,昌益建設副總經理徐佩勝也認為,陸資或大陸人士來台購買不動產,對本地買方的心理層面影響較大,主要是預期房價因此上漲。畢竟相較於對岸,台灣房市的規模小得多,且有能力來台者,應該是經濟能力較高者。
他進一步認為,開放陸資購買本地不動產猶如兩面刃;正向部份,當然是帶動需求活絡交易,但負面影響則是,一旦是短線進出,就會快速拉高房價,讓本地購屋人負擔更重、追高無力,甚至讓台灣房市香港化。因此官方一定要做好管制,導向中長期持有使用,短線進出則敬謝不敏。
管制建議因地制宜
對於今年起實施的總量管制,徐佩勝則建議,可依不同區域屬性訂定細則或配額;畢竟相同面積或戶數,在不同區域價格不同,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如台北市一千萬只能買一間小套房、一點點的土地持分;但同樣總價在新竹或其他地區,卻可買好幾棟透天厝或大片土地;對區域價量產生的影響,後者當然大得多。
對此,花敬群表示,據他了解,四百戶及十三公頃的總量數字,大致是比照外資或外籍人士來台購置不動產的經驗或往例,估算出每年約一百戶,再假設對岸人士來台意願更高,賦予一定彈性,因此乘以二再乘以二,得出四百戶,十三公頃也是類似模式得到。另外,原本內政部確實規劃有各區域配額,但後來作罷,畢竟這四百戶、十三公頃的量實在不大。
曾東茂則提醒,有關總量管制新制,官方其實保留彈性調整的空間。根據規定,內政部每半年會檢討長期總量及年度數額;必要時並得視年度數額使用情形,邀集相關機關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會商後,機動檢討調整。
至於房仲業口中,真正對陸資來台產生阻力的五四三條款;稍早也傳出可能修改。不過五四三的五成是央行所訂,應該不會有變,三年禁轉售則確實可能延長,畢竟官方也是希望陸資來台不要走短線。不過居留四個月的限制,花敬群和曾東茂則都認為有商榷的空間。
居留四月規定可修正
這四個月的規定,是根據「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第三條之一而來;但這有點像買房即能取得每年四個月的居留權,不是有需求而買,所以反而有些本末倒置。
昌益建設副總經理徐佩勝建議,政府應引導陸資購買商用產品,再間接帶動住宅市場。 |
如果是想引導到自用目的,則應調成工作或其他實質原因來台,因為有居住需要,即開放購屋,離開時視需要轉手或繼續持有皆可。如此一來,就根本沒有必要規範每年居留時間。
除規範或限制外,陸資購買哪類標的,也是觀察重點。徐佩勝認為,可引導陸資購買店面廠房或辦公室等商用不動產,間接帶動住宅市場,會是較健康的模式,但仍有賴官方做好把關,並顧及本地消費者應有的權益。有相關實務經驗的曾東茂則表示,這些『少量』來台買樓的陸企、陸資,多數確實是購置自用商用不動產為主,居住部分則多傾向租賃商務住宅,較少購買。
然而,與其討論總量管制的量多少才適宜,花敬群及曾東茂都認為,更應關注的,反而是假外資、真陸資,以第三地資金之姿繞道前來,或用人頭來購買的情況;因為這才可能對本地房市產生更大影響,而且政府完全無法掌控其動態及資金流向。
花敬群:陸資購房為假議題
基於獲利不易及購買限制多等因素,不動產學者花敬群認為,陸資來台買房實為假議題。 |
不過,陸資來台購房話題的真正關鍵恐怕還是,他們會不會來?想不想來?有關這點,其實並不複雜,無非就只是檢視有無獲利機會而已。而展望來年,花敬群都認為,本地房市價格基期已高,未來獲利機會有限,陸資陸人來台購置不動產的意願恐怕已不高。曾東茂本身接觸到的陸企或外資,也有類似看法。
然有說法認為,在同文同種兩岸四地中,台灣房市是唯一房地產買賣有土地所有權的,故對對岸有錢人吸引力更大。然而,新興國家地區如金磚四國、東南亞等國的不動產也都有土地權,而且陸資購買根本無限制;尤其比起台灣,上述新興市場的不動產市場,還更有獲利機會。
綜合以上,花敬群認為,陸資來台購房的話題,其實是部分業者借題發揮的成分更大,甚至直指這是假議題。
花敬群更提醒,陸資來台購屋還有政治上的意涵。儘管兩岸民間及經濟互動愈發頻繁,但中共政權至今仍未放棄武力犯台,使得國人仍無法用一般外國人或外資來台購置不動產的角度,審視陸資陸企來台置產,而這也使得官方處理此事,格外小心翼翼。
國民權益 才是重點
在兩岸互動愈加頻繁的未來,陸資來台無論是購屋,或做其他投資,確實是受到高度關注的議題。而新的總量管制上路後,陸資到底會不會來台買房?是大舉進軍?還是小貓兩三隻?從目前各種事證來看,似乎仍是少量、自用為主。
又或許假以時日,兩岸關係更加和諧,則我們真的能把陸資、陸企及大陸人士,當作一般外籍人士看待。然而一旦陸資、大陸人士真的大量來台購屋置產,則或許屆時更該關注及把關的是,本地房市制度面是否合宜,及消費者的居住需求甚至權益,是否獲得妥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