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台灣房價最高喊到五百萬已讓人驚訝,但在香港,每坪千萬早已不是新鮮事;無論是趨勢論述也好,或是逼民眾儘早購屋也罷,業者創出台灣房價『香港化』的概念已在市場上發酵,然而,這套暗示民眾提早購屋說法,究竟是房市中的天使,還是惡魔呢…
台灣房價『香港化』是近年來常聽見的議題,尤其是全台房價最高的台北市,更是房價香港化的指標都會區。對於自住的購屋者而言,房價香港化若成真,將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因為未來將活在房價高漲的恐懼當中,必須面對買、買不買,甚至買不買得起房子的挑戰。
對投資客與不動產業界而言,房價若是持續飆漲,最後趨於香港化,就能坐享增值和開發利益,站在形勢有利的一方?事實發展真能如此單純嗎?至於對執政者來說,房價是否會香港化,極為可能左右以後政策走向,在在突顯這項議題的重要性。
何謂房價香港化
在探討台灣房價會不會香港化前,得先暸解何謂香港化。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林左裕指出,學術界對『房價香港化』這個辭彙並無明確定義,但其大致內容,不外乎台灣房價向香港看齊、房價所得比與居住負擔拉高、居住面積減少,以及出租報酬率偏低等情事。
那麼,香港房價到底有多貴?若以我國房價最高的台北市與之相比,差異又有多大呢?根據全球最大房地產網站Global Property Guide最新統計,香港平均房價為每坪一百六十萬(包含新成屋與中古屋);據住展雜誌統計,台北市預售屋暨新成屋平均房價為每坪八六點三萬,大約是香港的一半。若是加入中古屋價格,那麼台北市平均房價會更低,與香港差距更大。
或許您認為,我國集合式住宅大樓公設比多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實坪單價應破百萬以上,與香港相去不遠。但跨國性地產業者高力國際董事李日寶表示,香港房屋同樣存在『灌虛坪』弊病,游走法規邊緣將雜七雜八名目灌入建築面積,也就是當地諷稱的『發水率』,頗受人詬病。如是看來,比較基準其實差距有限。
台北香港比一比
又據Global Property Guide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香港房價所得比為二八點○九,台北市則是十六點四七,乍看之下似乎差距不小;但若是檢視住展雜誌所統計的新成屋、預售屋房價所得比,則高達三五點八,意謂民眾要不吃不喝三五點八年,才買得起台北市三房的新房子。
高力國際董事李日寶指台北市缺乏香港金融中心同等環境,房價難等齊而論。 |
我國房價所得比放大的部份因素,肇始於全民薪資所得倒退,而房價卻反向飆高,但香港是房價上升速度快過薪資成長,兩者在比較內涵上稍有不同。
李日寶說,因香港房價比台灣高出太多,所以港人居住面積相當小,平均每人居住面積只有四點三坪左右、每戶居住面積僅有十五坪上下;但台灣平均每人居住面積卻有十三點五坪,另最低所得組平均每戶居住面積三十六點六坪,最高所得組平均居住面積則是五二點四坪,均比香港來得大。
這麼看來,即使是我國最貴的都會區:台北市,其房價都遜於香港;假使房價真的朝香港化邁進,還有一大段上漲空間。然問題是,房價真會香港化嗎?
是香港化還是日本化
政大地政系教授林左裕認為,現在房市恐怕陷入香港化與日本化的綜合體。 |
就林左裕判斷,現在台灣房價並非香港化,而是『日本化與香港化的綜合體』。正常而論,經濟強弱的終端成果會牽引房市起落,但我國央行從九○年代開始,就實施寬鬆貨幣與低利政策,為市場投入大量資金,但資金卻無管道消化,促使游資湧入不動產;另一方面,調降遺贈稅與不動產持有稅稅基偏低,更易讓不動產成為投資炒作的商品。
雖然房價走勢似乎複製香港經驗,但若回頭檢視經濟面,卻不難發現近年經濟成長積弱不振,宛若日本地產泡沫時期,日本央行也以低利與貨幣寬鬆措施,以刺激民間投資。當時日本國內資金氾濫,不動產成為資金炒作目標,全國上下堅信『房價只漲不跌』;惟不動產價值被推高,企業資產價值雖不斷膨脹,收益率卻沒增加,且資金多卡在不動產,反排擠民間消費與投資,最終釀成泡沫。
林左裕強調,經濟與房價息息相關,二者脫勾的情況難以維持太久。他最擔憂的是,現在台灣彷彿走上日本地產泡沫的老路,低利率、貨幣寬鬆、資金集中在不動產,而電子科技等其他產業不務正業,紛紛跨進不動產業,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絕非好事。一旦經濟面出現紕漏,台灣房價不僅不會香港化,還可能會『日本化』。
經濟與政策不確定性
不過林左裕補充說,任何的預測都有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來源就是政府政策。據他預期,若台灣經濟衰退,房市終究要回歸基本面,房價恐將日本化;但若全面開放陸資來台自由買賣不動產,則房價必定會香港化。
香港聚集跨國性企業總部與全球資金,才使房市需求和房價居高不墜。 |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體悟到『經濟發展是因,而房價高低是經濟強弱所形成的果』,香港的高房價,就是來自於經濟強力支撐。李日寶指出,香港已是亞太的金融中心,許許多多跨國性企業總部設在香港,白領階級的人口眾多,而白領主管收入優渥,進而推升房屋租賃與買賣需求,加上全球資金(包含陸資)可自由買賣不動產,香港房價才會居高不下。
的確,香港跨國性企業總部眾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就業人口擠進小小的九龍半島,而這些就業人口多不僅是高所得的白領族,當地公司文化又會全額補助房租支出,引爆的租賃需求自然不在話下。
房價香港化的要件
據高立國際統計,一位低階的員工每月房租預算約是二到四萬港幣;中階約在四到十三萬港幣之間;高階主管則可高達十三萬至二十萬港幣以上,大約是台幣四十八點五萬至七十五萬不等。上述租金水準是當地常見的行情,實際上都不難租;反觀台北市的豪宅如帝寶,月租三、四十萬都要招租很久。
李日寶還說,若是承租淺水灣等豪宅區的物件,月租破百萬台幣並不稀奇;有些精算的白領,乾脆把公司的租金補助拿去買房,變成另類需求。他強調,『香港高房價是國際企業與資金匯集、停泊所形成的結果,無論台灣或台北市都不具備相關要件』;他認為台灣經濟環境未蛻變前,房價並不會香港化。
從學界與業界角度觀察,台灣房價香港化機率雖低,但誠如林左裕所言,政府未來仍有可能開放陸資來台,自由買賣不動產或進行土地開發。對此李日寶預估,若真全面開放陸資,對本土業者可能弊大於利,衝擊會超乎想像。
就建商角色來說,必須買地開發,屬於『加工』角色,獲利成數較為固定,若不動產價格穩穩緩漲,既能平穩銷售、亦能順利取得案源。但若房地價格飆漲,建商手上存貨雖賺到增值利益,可相對會墊高下一塊案源成本;推案成本一旦增加,投資風險也會上升。
建商投資風險揚升
李日寶舉香港經驗為例,若開放陸資自由投資開發不動產,資金雄厚的陸企必將灑錢買地,地價會水漲船高,口袋淺的中小型建商將完全被洗出菁華區,最後可能只剩壽險業與大型建商勉強有能力可以匹敵。
事實上,李日寶的說法不無道理。我們審視中國十大房地產開發商規模,光是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就高達六千億人民幣,全年營業額超過一點二兆人民幣如囊中之物。回頭看到台灣,住展雜誌統計一○一年全國總推案量,『僅』一點二六兆台幣;換算幣值後,『台灣一年總推案量僅約中國十家建商營業額的五分之一』,規模難以望其項背。
如果陸資大舉來台,台灣本土業者無論改走產品、品牌差異化,或是採取合作模式,都會面臨一番陣痛期和苦戰,在財力懸殊之下,取得案源也更為困難,中小型建商將被徹底洗掉,只剩大型建商能存活,香港現在就是如此。所以,開放陸資促成台灣房價香港化對業者真的是萬靈丹嗎?恐怕並不盡然。
香港化的代價
香港房價高昂,但基層民眾居住環境不佳,台灣也將面對同樣問題? |
林左裕則憂心,倘若台灣房價香港化,對社會、金融,乃至於經濟都暗藏禍根,無論民眾、業者或執政者都必須謹慎思考、嚴肅面對。首先,民眾買不起房子的現象日趨嚴重,底層民眾剝削感與對政府不信任感升高,社會容易動盪不安。即使買得起房子,居住面積會越來越小,台灣可能會出現香港俗稱的『鴿籠』住宅。
至於業者,卻不一定賺得到流動性財;原因在於,房價漲得愈高、客源愈少、房屋周轉率愈低,業者必須倚靠極少部份人買房的利潤來支撐營運,同行競爭會愈演愈烈。再來是房價高得嚇人,金融機構的不動產放款比重若持續墊高,金融風險也會居高不下。
林左裕更直言,若房價香港化,代表有更多資金卡在不動產當中,包括金融機構放款、投資性理財、家庭債務,甚至是企業轉投資等類資金。可想而知,當資金重壓在一個籃子裡,其他產業投資或家庭消費支出會被擠壓,恐無助於經濟成長,也無益於房市長遠發展。因此,房價香港化真如業界說得如此美好嗎?確實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