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新加坡能 台灣能不能?台灣住宅政策探討

【住展房屋網 施絢傑】近年高房價加上薪資實質倒退,讓台灣的居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然而近年資金寬鬆氾濫,房價飆高實為全球共通現象,新加坡政府因應祭出組屋政策,要讓全民都有能力購房。這讓大家都心生疑問:「新加坡能,台灣到底能不能?」

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稍早公佈之最新Q2房價調查,在經過通膨調整後,已公佈的四十二區中,就有三十區房價走揚,亞太地區房地產價格更持續領漲全球,全球漲幅前六區,就有五區在亞洲;而國人熟悉的香港、中國(北京)、日本(東京)及新加坡,房價都持續翻高,甚至泰國、印尼、印度、菲律賓也都名列其中。而台灣呢?則以年增逾十四點五%勇奪全球第二,僅次於中東的杜拜。

房價漲幅全球第二,算不算是『台灣之光』?或許有人確實因此沾沾自喜;然於此同時,各國卻持續利用金融租稅等工具壓抑房價漲勢、防堵房市泡沫,且以相關政策手段協助人民解決居住問題,顯見房價高漲,仍帶來諸多問題。而這當中的代表之一,即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該國慶典上,提出的「讓月收入23K家庭都買得起房」政策口號。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亞太房價飆 星國推組屋

這項宣示一出,果然在同樣有高房價問題、甚至引發民怨的台灣社會引發討論。新加坡有組屋,台灣則有過去的國宅和最近的合宜住宅,都是官方欲協助人民解決居住問題,所提出的政策手段之一。

無可否認地,過往的國宅,確實扮演協助民眾晉身有殼族的角色,不過由於品質及管理不佳,加上部分物件淪為炒作套利工具,引發輿論攻訐,因此近年已未續辦。這幾年房價高漲成民怨首位,因此政府再推所謂「合宜住宅」,結果申購者眾,顯見民眾購屋需求依然殷切。

只是,合宜宅購買門檻並不低,去年底起先後推出的浮洲及機捷A7站,棄標率都不算低。另外,即使有五或十年的禁止轉售令,仍招致無法避免人為炒作可能性的批評,而且合宜宅是政府出地、得標建商營建,也不免引來非議。

不過合宜宅的最大『問題』還是在法源,這是民間相關團體所質疑的重點。因為過去國宅有專屬條例,但前年底通過的住宅法中,並沒有合宜宅的明確描述或依據;相對地,這些社團認為,大量興辦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才是正解。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合宜宅法源 住宅法四十條

然而基於一般咸認的華人有土斯有財民族性,只租不賣的方式,是否真能獲得民眾認同?亦或和過去國宅有些類似的合宜宅,才是適合國內民情、成功迎戰高房價的正確政策手段?
會有合宜住宅,是因為大台北高房價造成民怨,官方因而推出『健全住宅市場方案』;除修訂通過住宅法,並以此為依據興辦只租不售公營住宅外,另推出目前兩批量體近八千戶、單位售價都壓在二十萬/坪以下的合宜住宅。

不過官方當初宣示(協助取得土地、民間規劃營建)推出合宜宅時,除引發可能淪為炒作套利工具外,部份民間社團批評的核心點就是並無法源依據。

對此,內政部營建署國民住宅組組長王安強解釋,合宜住宅算是調節市場供需之『非常態手段』,法源則源於住宅法第四十條:「中央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穩定住宅市場,經依前條第一項規定分析住宅市場供給、需求資訊,得就有嚴重住宅供需失衡之地區,視實際情形採取必要之市場調節措施。」

合宜住宅 暫且不推出

營建署國民住宅組王安強組長表示,目前中央暫無新的合宜住宅規劃。

王安強說明,一般說法是合宜宅自備款及簽約金較高,因此使棄標率平均逾一成,但外界鮮少提及的是,合宜宅其實也在央行信用管制區內。這也是棄標率高的因素之一。

總之,合宜宅和過去國宅不同,並非常態性的推動項目;王安強更表示,現階段基於合適基地難尋及經費問題,營建署已無後續推定計畫或規劃。稍早媒體報導的淡海三千多戶,王組長則澄清實為拆遷戶安置中繼宅,並非合宜宅;而且由於淡海二期開發環評未通過,因此興辦中繼宅的計畫也暫時擱置。

以上說法代表,如果未來市場供需趨於穩定,或官方認為無需要,合宜住宅有可能就此成為歷史名詞,去年底推出的板橋浮洲及林口機捷A7站兩案,也將成為絕響。

原國民住宅 大多己出清

至於已停辦多年的舊國宅部份,營建署國宅管理組劉田財組長則說明,之前尚未售出的物件,自九五年開始出清至今,扣除北高兩市(不屬中央管理)外,只剩三十九戶(至九月資料),區位分別在彰化及台南,且以店面居多。

至於管理部份,則依住宅法規定,逐步回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辦理(各社區管委會),出售(國宅)時買方繳納的二點五%管理維護基金,已自九四年起逐步歸建回各管委會名下。目前的住宅相關政策,就是購屋利息補貼、租金補貼及協助地方政府興辦公營住宅三大部分。至於仍未開發的全台一一三公頃國宅預定地,按規定如撥予地方政府運用,必需有償撥用,因此還在尋求解套手段。

儘管官方宣稱合宜宅與國宅並不相同,但民進黨執政時期曾任營建署長的陳光雄卻認為,合宜宅仍將重蹈國宅之覆轍。

陳光雄指出,或許合宜宅營建品質可能較佳,但就算設置五或十年的禁止轉售令,仍將成為有心人士套利的工具。因為,以往精華區國宅不也如此?如果真的要興辦(合宜宅),也應該規定期滿後如想出售,只能回售給官方之規定,才有可能真正遏止合宜宅或國宅淪為套利工具。

合宜宅 樣板大於實質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系教授,身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秘書長的彭建文則認為,合宜宅與國宅仍略有不同。以往國宅最為人詬病的,當然是售後之管理維護,這部份官方確實是便宜行事;但和一般房市商品更加不同的是,餘屋業者會降價求售,國宅卻因為融資成本利息問題,反而愈賣愈貴,實在有違市場規則。

更重要的是,國宅因為要限制售價,早年常以低價徵收私有土地為手段,然後再蓋住宅賣給其他國民;但這樣做,是否符合居住正義?正當性問題其實有待討論。至於合宜宅,扣除政府協助取得土地及限制廠商訂價,本質其實和一般住宅商品無異;建商之所以支持,主要是合宜宅幾乎等於政府掛完銷保證,因此雖薄利但穩賺不賠,當然配合政策。

對於官方興辦(合宜宅)的理由(法源),彭建文則認為,以目前台灣城鄉存在極大差距、多數資源仍集中都會區的前提下,官方如果真的要用合宜住宅做為調節市場手段,就須選擇大台北地區為興辦的主要區位。

然而先不論現階段官方財源受限,或土地難取得的問題,別說是八千戶,就算推出八萬戶都不夠。因此彭建文認為,官方推動合宜宅的真正出發點,恐怕只是昭告天下:「我們聽到(民怨)了,也有做事了。」樣板、宣示意義大於實質。

陳光雄:大量興辦社宅

前營建署長陳光雄建議,政府應興辦大量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幫助民眾解決居住問題。

如果合宜宅無法真正戰勝高房價問題,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政策?陳光雄認為,就是實踐住宅法之精髓,廣泛興辦社會住宅,而且地點一定要在都會區、交通便捷處。因為過去國宅政策失敗,除精華區物件淪為炒作套利工具外,較偏僻地區者則恰好相反、經常滯銷;據此,只租不售社會住宅,一定得位在都會區,才有可能幫助民眾解決居住問題。

至於社宅的房型、租金等,則可打造各種不同類型;有高收入者住的商務豪宅,有一般老百姓的普通房,也有給予弱勢的通用宅等,原則上就是要做到混居、去標籤化。但無論何種類型,營建品質都絕不可馬虎,應該要以蓋豪宅的標準興辦之。

總體來說,則要讓所剩不多的市區精華土地,由公部門持有、永續經營,讓更多人透過租公營社會住宅之方式,解決工作地的居住問題。陳光雄甚至建議,現在規劃中或將招商的空總原址、華光社區及台北學苑,或設定地上權的公有土地,都應考慮興辦社會住宅。

此外,住宅法雖規定中央做政策擬定、地方執行,但陳光雄認為,中央仍應積極作為,並建議成立類似財團法人性質的半官方推動機構,在精華區興辦大量社會住宅。唯一需要克服之處,則是目前國人『租不如買』的迷思;這裡指的不是經濟能力,而是社會地位;也就是,總認為要擁有自宅,才有一定的身分地位,租屋則感覺上是不得已的次等選擇,這樣的觀念應該破除。

如果能廣建社會住宅,讓多數因為工作或個人因素等需要,必須居住在大都市的受薪階級,以合理代價解決居住難題,則少數高資產族要繼續把購房當作資產或投資工具、將房屋繼續商品化,其實都無妨,政府也根本不需要打房,但先決條件是制度必須健全,也就是目前偏低的持有及交易成本,即稅制,必須全盤革新。

彭建文:健全市場為首要

北大不動產暨城鄉系教授彭建文認為,不動產暨住宅市場趨於健全,政府有限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照顧真正的弱勢族群。

對於如何面對高房價問題,彭建文看法則稍有不同。他認為「台灣人或華人愛買房」的說法,或許有一定的基礎,但說到希望擁有自宅的想法,卻是舉世皆然。他舉極致資本主義的美國為例,該國官方其實長期關注住宅議題,也有住宅政策及專責部門,但長期以來,該國的房屋自有率仍在六十三到六十七%之間上下游走,始終難以提升,大都市街頭角落仍常見無家可歸的遊民。

回到台灣,官方統計的揭櫫房屋自有率的確很高,而且認定標準可能略寬鬆,但基本上仍屬高水平。因此,台灣現在的住宅問題並非患寡,而是患不均(非供給不足而是分配問題);據此,住宅市場健全化,顯然是首要任務,而這當然就包含資訊透明化(實價揭露)及稅制改革(實價課稅)等。

試想,如果大部分人透過一般自由交易市場機制,以合理價格滿足其居住需求,則政府的有限資源,就可以拿去去照顧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弱勢族群,同時間市場發展也可趨於健全且活絡。

彭建文進一步指出,住宅政策可小可大;小到蓋住宅給民眾購買、承租,或給予購房利息及租金補貼等等。就這點來看,台灣並不是沒有住宅政策。但是,住宅市場發展,其實還跟國土規劃利用,城鄉發展、資源分配等議題直接相關。而從此一宏觀角度看,台灣確實缺乏整體性的住宅政策規劃。

不僅如此,住宅政策落實還和政府組織架構有關。彭建文指出,現實上台灣目前相關政府組織,是切割為三大部分;上位的政策擬定規劃歸屬經建會,土地方面歸地政司,地上物則歸營建署。

說到住宅政策主管機關,一般想到營建署;但上述三個單位其實都各有職掌、缺一不可。據了解,營建署未來可能更名為國土管理署,這就更突顯現行制度分地政、營建兩塊,土地和地上物分開管理的狀況,與實務面有落差的困境、更大癥結的還有各部門之間缺乏橫向整合溝通,幾乎各自為政,這些其實都是住宅相關政策規劃不到位,及推動成效不彰的另一重要原因。

新加坡能 台灣能不能?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因此或許和台灣一樣,也有高房價或居住問題但,光就規模來看,還是不可能站在同一條線上審視。而且要知道,兩邊的社經現況也不同,新加坡的政治面還是偏向集權、甚至一黨獨大,況且他們是地上權,土地權全在政府手上,和台灣的土地私有制大大不同。

另外,台灣除過去國宅或現在合宜宅外,多採取補貼式手段,但新加坡組屋則採類似台灣國民健保的方式,也就是公積金制度,由勞方(購屋者)雇主政府定期提撥固定比例款項,做為支付組屋的費用。換個角度想,一般國人是否願意每月或定期繳交比例甚高的公積金,來購買國宅或合宜宅?可能也得打上問號。

總之,兩邊國情不同、制度不可能完全移植,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錯;這些年大家終於了解,問題之重心不單只是房價飆高,年輕人買不起房這麼簡單而已,更大問題仍在於台灣城鄉資源分配與發展之差距,始終無法拉近,更多人口仍得往都市裡擠,讓原本就僧多粥少的精華區房屋更加奇貨可居,再加上過度商品化,才導致目前的結果。

而無論興辦社宅、租金補貼,或藉由資訊透明化及改革稅制健全住宅市場,都是手段或過程;如果各地區發展落差可拉近,各區都有蓬勃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經濟活動與就業機會,則住宅市場的問題,大約都能迎刃而解或大事化小,房市做為產業火車頭的功能性角色,也才有充分發揮的機會與空間。

平心而論,以上種種,官方其實不是看不到,問題只在於有無正視,及改善的執行力和決心而已。新加坡能,台灣究竟能不能?不僅攸關『住者適其屋』能否落實,更是台灣經濟能否再度起飛的重要關鍵!畢竟要先安居,才有可能樂業!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