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因應全球暖化等現象,綠建築的相關概念應運而生。而該標章制度在台灣已推廣近十五個年頭其相關概念也廣為大眾認同,不過就實踐層面論,似乎仍有相當落差。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綠建築在台灣,可有真正實現的一天?
今年夏天,台灣又是熱到爆。在此當下,多數人都會躲進冷氣房裡,不過這又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因為不但電費暴增,空調排放的熱氣,還加速城市熱島效應,造成更多的能源耗損及排碳。長期而言,這就是氣候異常,夏天更熱、冬天更冷,春秋兩季愈來愈不明顯的原因。
近百年人類文明快速發展,但同時間卻也大量消耗石化能源,產生更多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全球均溫上升,南北極冰層加速溶解,造成氣候異常。近年人類逐漸認清這項事實,並開始反思,甚至行動;而在建築開發領域中,就以節能綠化為核心概念的綠建築觀念與實踐為代表。
台灣推綠建築 已近十五載
台灣的排碳平均量居全球前列,但說了或許您不大相信,其實台灣早在民國八十九年,也就是將近十五年前,就已推動綠建築觀念與標章制度。
根據主掌相關業務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台灣是全球第四個訂定科學量化評估系統(標章)的國家地區(前三分別是英國、美國及加拿大);而到目前為止,全球則共已二十六個國家地區實行相關的標章制度。
建研所何明錦所長則進一步解釋,各國建築產業生態乃至環境特徵都不盡相同,因此除了名稱稍有出入外(歐洲稱為永續建築,日本稱環境共生建築,美國和台灣一樣稱綠建築),標章細節也有些微差異;如英國、日本或美國等國居高緯度地區,台灣則屬中低緯度、高溫高濕度區,室內節能(空調)的切入點完全不同。
儘管標章制度內容不同,然而其根本精神與理念仍是相通的;而台灣的制度,大致精神則是EEWH,也就是節能Energy Saving、生態Ecology、減廢Waste Reduce及健康Health四個英文單字取字首縮寫組成。而綠建築標章從八九年實施至今,通過案數共計四千零四十四件;何明錦告訴我們,此量是全球所有實施類似制度的國家地區中第四多,如論密度則應該是第一。
民間綠建築 僅約六百件
內政部建研所所長何明錦表示,至今台灣已發出逾4千張綠建築標章,數量居全球第四。 |
官方資料顯示,國內歷年取得綠建築(含未興建及興建中)標章的建物共計超過四千件;不過持平而論,一般人生活經驗中,還是和綠建築有點『距離』。因為這四千多件取得標章的建物中,民間建物只有六○六件,僅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五。
實際情況是,對綠建築,多數人的印象的確還是僅限於一些知名公共建築上;其中,又以台灣目前唯一一棟鑽石(最高等級)綠建築─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最負盛名。
該館催生者─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張清華建築師表示,取得綠建築標章者多為公共建築,是由於現行法令上規定,一定規模(五千萬預算)以上的公共建物,一定要取得綠建築標章;相對地,對民間(住商)建物則屬鼓勵性質、無強制性,才會形成這種「不成比例」的現狀。
不過制度面之外,或許更核心的問題是:標章制度主要是學術界人士訂定,因此是否存在『偏離實務』的可能性,讓民間即便有心遵循,也很難實踐?張清華則認為,任何標章或制度推廣之初,科學數據、標準化準則,都是有其必要的,這樣大家才能有所遵循,否則一切將流於哲學論述,口說無憑。
標章意義:科學準則可循
不過她也建議,使用端的檢驗很重要;就好比汽機車排放廢氣須定期受檢一樣,取得標章的建物,也應定期接受相關檢測,確認其『性能』符合標章要求。另外,標章制度也應定期檢討,而且應循由下而上的方向,以舉辦類似公聽會的方式,廣納各方意見。
建研所長何明錦則解釋,含綠建築在內,該所推展的所有標章制度,其細節(標準)確實由相關學者主導訂定,但制訂期間也廣納建築師及建商等民間實務人士的意見。事實上,綠建築標章從最初七項增加到現行九項,就是根據時空環境的變遷所做的檢討。
至於檢測方面,目前規定是標章有效期的三年內,(相關單位)會進行抽檢查核,案件量至少百分之十。展望未來,也不排除繼續修正檢視標章內涵及項目;不過一旦為之,則茲事體大,因為業者和建築師都必須重新熟悉相關規章。
儘管從數據面看,台灣推廣綠建築(標章)算是小有成績;但住宅開發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士,看法卻有不同。
實務界:部分標章難達成
本身為建築師專業,近年跨足營建開發的汪新丑建築師就認為,以精神或概念論,應該是「為做綠建築而做綠建築」才對;但現在的標章制度,卻容易讓業者「為取得標章而做綠建築」。
從實務層面來說,汪新丑建築師認為,目前綠建築標章仍是形式大於意義。 |
根據他的觀察,扣除節能及水資源兩個必要項目之外,業者實際多會選較容易達到的指標來申請標章,如二氧化碳減量及(基地)綠化等。相較之下,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這兩項,達成難度偏高,確實有某種『曲高和寡』的情況。
尤其民間住宅建物,無論基地條件、經費規模或規劃彈性,都不比公共建築;公共建築基地夠大,建物可輕鬆規劃為坐南朝北的座向,讓室內通風採光更好,但民間開發案則多半都沒有這樣的彈性或條件。
此外,目前規劃綠建築,多半是建商規劃或營建端申請,但使用者(住戶)的管理維護也是重點;意即,建物點交後,住戶(管委會)是否維持綠建築的運作,無疑是現實層面的一大問題。還有,從各國住宅建築形式的差異,也顯露若干盲點。汪新丑就舉例表示,美國郊區住宅是獨棟建築居多,台灣則仍以集合住宅為主,很難站在同樣的基準上比較。
不過汪新丑認為,更大癥結仍在於誘因不足;畢竟民間開發商一切都是在商言商,希望在成本盡量壓低之下獲取最大利潤。因此就算申請建築標章,某種程度也是希望獲致某種『附加價值』,讓產品更好賣,或賣更好的價錢。
綠建築節能 獎勵容積合理
張清華也指出,給予取得綠建築標章者適度的鼓勵機制,確有必要,那就是容積(獎勵)。一般增加容積會造成城市或環境的能源耗損增加,因此多數獎勵制度都有問題;但理想的綠建築有節能減廢之功能,因此給予容積獎勵相對合理。不過,這當中的對價關係仍須深入探究,並非單純綠美化就能給(容積)獎勵;像先前台北好好看辦法中的短期綠化即給容積(獎勵),就是相當不可取的案例。
汪新丑則建議,現行將綠建築納入建築技術規則(列為專章)可能層級還不夠,可把層級拉高到都市計劃,相關容積獎勵才會更『名正言順』。
然而說來說去,透過標章制度推廣的綠建築,似乎還是顯現出某種趨勢,那就是,得要加入新素材才能達成,比如基地綠化植栽、做滲水層或增設用水回收系統等。但平心而論,綠建築的真正精神,在於『減量』。
張清華就表示,綠建築不光是看使用端,應該是從營造期就開始思考減少使用能源及建材等;從這個角度出發,建築師的確責任重大,需花更大精力、時間,甚至經費來設計規劃及精算。只是,現實的產業生態,並沒有給予建築師這樣的揮灑空間。此外,國內住宅市場高度,甚至過度投資商品化,也是障礙之一;購買者如果不是使用者,則建築是否節能減廢,就顯得不那麼重要。
綠公共建築 具示範意義
節能減碳是正確無誤的趨勢,然現實上的確有諸多困境,短期內難克服,這是綠建築標章容易流於形式,其理念推廣及實踐不易的關鍵。不過張清華認為不需過度悲觀,因為公共建物綠建築,仍具備一定的示範效果。
雖然科學量化指標確有必要,但北投圖書館建築師張清華仍認為,真正的綠建築,是使用者說了才算數。 |
她表示,北投圖書館聲名大噪後,(九典)事務所就接到不少民眾打電話來詢問,該如何做才能達到相同或類似的效果;這說明,儘管目前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堪稱綠建築者仍是公共建築居多,但經過更多人的體驗與見證後,綠建築代表的節能生活態度,實已透過這些公共建築,達到潛移默化效果,獲得更多人認同。
當然,這樣的過程是比較長的,但終究應能引發使用者共鳴,並逐漸顯現在購屋的觀念上。而透過市場需求面的改變及促使,才能使以營利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開發商,逐漸朝向節能綠建築的方向規劃新建案。
綠建築的精神,不只是透過取得標章的公共建築來推廣,向下紮根的教育工作也很重要,而這也是建研所努力的方向。何明錦所長表示,綠建築標章推動這些年來在減碳節能的量上已有一定效果,但觀念宣導普及方面,則的確還有進步空間。
在這部份,所內過去是以案例參訪宣導為主;不過除知名的北投圖書館及富邦福安紀念館外,其他多是學校或私人廠辦,安排太頻繁的參訪行程,對學童上學或生產排程都有影響;因此近期所內轉從基層教育著手,與教育部合作編纂數位化教材,希望藉此讓下一代體認,居住環境節能減碳,及與環境共生、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智慧綠建築 新推動方向
的確,要改變當代人的既定習性頗為困難;不過從另一領域切入,綠建築的實踐,則產生了新的可能性。目前官方正努力推動所謂『智慧綠建築』的概念;原因在於,國內另一項推廣中的標章『智慧建築』當中,有關『節能』這一項準則,其實和綠建築是互為交集的。
ICT產業算是台灣強項,而和傳統建築開發產業結合,可讓後者搖身一變成為尖端科技鏈結;當中的數位化監控管理系統,更能讓綠建築的節能減碳目標更容易達成。尤其近年網路科技及行動裝置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年輕族群人手一機,變成『滑滑一族』,建商自然因勢利導,儘管未必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但仍逐步開始投入這塊領域。
誠如張清華形容,綠建築也好,與E化概念結合的智慧綠建築也罷,建築前面的字眼,都只是形容詞;是否真堪稱綠建築或智慧建築,還是使用者說了算!其核心價值或前提是,要讓居住(使用)者感到舒適、愉悅,而且是要融入適當美學元素。
體現綠建築 不必蓋核四!
更具體說,就是以節能減廢為目標,但要以人(使用者)為本,臻於安全、健康、舒適之生活環境為依歸;更重要的是,透過環境的優質化,建築的價值才能真正獲得提昇。至於標章制度的推動,毋寧是一種過程,其代表的觀念與實踐真正普及之日,標章本身就可功成身退,這或許才是此制度的真正意義所在!
沒錯,綠建築有節能減廢的神聖任務,但其重要目標和其他建築標章都相通,都是營造安全、健康、舒適甚至令人愉悅的居住環境,而這樣的生活環境,不正是你我都在追尋的?
回到節能減廢,當然是地球公民的責任;但總仍有打高空或事不關己的情況。但是,透過節能等類似動作,可讓您每月省下為數可觀的水電費用,那何樂不為?事實上,如能達到綠建築或智慧建築的節能目標,台灣或許就不用蓋核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