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這兩年食品安全風暴連環爆,弄得食不安心,甚至人心惶惶。不過您可知道,您最常待的居家環境,其實也潛藏著許多危險元素,稍不注意,就會危害健康及身家安全!而又該如何自我保護呢?
從兩年前塑化劑取代起雲劑非法攙入飲品,到今年初爆發添加有毒順丁烯二酸製造黑心食品,食品安全風暴可說鋪天蓋地而來。然而除了吃的之外,在居住這部份,也有許多潛在危險因子;更嚴重的是,長期以來總受到忽略,大家常視而不見。
能擁有一棟遮風避雨的好房子,肯定是很多人長年打拼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當你歡心買新房、搬入新家後,有時卻渾然不知,正一步步地踏進危險區域內。原本應是安身立命之處,卻變成處處危機,這不啻相當諷刺。
住的安全 長期遭漠視
說到居住安全,或許很多人想到的是社區管理,或防範宵小入侵等。不過,就算你自認很安心、安全地待在家中,周遭仍潛藏著很多可能影響健康及身家財產的危機。這部份,早期大家較熟悉,或說惡名昭彰的,要算是損及建築安全,也嚴重影響居住者健康的鋼筋輻射屋及海砂屋。
所幸,近年已有法令嚴格禁制上述之不肖業者所為,且有補償機制,因此問題已幾乎絕跡。不過,居家室內環境還有其他會產生危害的部份。
比如室內裝潢,過程中使用的建材、塗料或接著劑等,都可能散發有毒揮發物質如甲醛或VOCs等;以此為延伸,還牽涉到室內通風問題。此外,家中飲用水及家電用品產生的電磁波,也和居家健康及安全息息相關。
從事腎臟醫療的江守山醫師,臨床發現國人近年罹患慢性病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經過研究及觀察後他發現,除吃進肚子的食物外,居家環境竟也是一大元兇,因此他四年多前建立房屋健康檢測中心,並透過出版專書、上媒體宣導等方式,希望提醒大家重視這方面的問題。
居家危機 至今未改善
而這幾年幫客戶實地檢測無數的江醫師發現,居家環境充滿致病因素的現象,並沒有太多改善,有的只是(業者)技術精進;如公認有毒致癌物之甲醛,現在已可做到完全聞不出來,可說是防不勝防。
對於如此現狀,江守山醫師提供了幾個簡易的辨識及自我保護方式。首先看屋時,如遇上全新裝潢的房子,就要提高警覺;如果真隱含有毒揮發物質,短期內不易散去,因此剛裝潢好的房子最危險。此外,看到一些不尋常的室內裝潢設置,如突兀的木工貼飾等,也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在掩蓋壁癌或漏水等問題。
另外,碰到購買投資客轉手戶時必須格外小心,因為他們為壓低成本,用價格低廉、品質差,甚至有毒建材的機率更高。至於新房子如實品屋,也可能藏有潛在問題;不過現在新建案多備有產品說明書,詳細記載使用的建材,消費者可詳加查閱這部份,確認使用的建材安全無虞。
此外,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塗料或建材標榜綠建材標章,不過建材專家提醒,這些建材當中,真正用純天然物質提煉者並不多,代表還是多少會散發可能有毒物質,只是單位面積劑量,都在所謂標章檢測容許值以下。
但是室內裝潢不可能只做單面,通常動輒三、四面,因此還是必須注意綠建材揮發有毒物質的總量,是否有可能超標、產生危害。如果能全部使用天然無毒建材或塗料,當然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慮。
溫溼度高時 看屋較佳
此外,看屋時機也很重要,也就是選擇溫濕度較高的時候,比如夏日雷陣雨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有毒物質較易揮發,進而被察覺;再者,如果你一進到室內(看屋),就馬上感覺不大對勁,甚至一直打噴嚏等,就要懷疑這棟房子可能已使用有毒建材。
江守山醫師建議,消費者可選溫濕度較高的時候看屋;因為此時室內如有有毒揮發氣體,較易擴散及察覺。 |
另外,房屋的通風條件也很重要。因為除有毒揮發氣體外,許多過敏原也是透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危害健康;尤其現在多是集合住宅,現代人又重隱私,但這反而使屋舍通風、對流不佳的情況更嚴重。鄰國日本就有規定,室內面積達一定標準者,須裝設機械式通風(對流)設備。因此如預算許可,加裝類似設備,對居家環境之改善多少有幫助。
說到強制通風,目前家中最常設置此設備的是浴室。不過很多是虛有其表,要是抽風設備沒有連接管線並接通到室外,根本無用武之地。尤其現代建築的浴廁空間,更常規劃在不透光、不透氣的角落,空氣品質往往更糟糕。
再者,台灣的自來水有加氯(殺菌),這會和水中原本物質結合,產生微量三氯甲烷,洗澡又多用熱水,該項物質就會揮發出來。而相關研究已證實,孕婦如過量吸入這種化合物,產出唇顎裂、畸形兒或先天性心臟病等的機率會大增。由此可知,浴室空間不但一定要加裝排氣設備,且還要有連接管線通到室外才行。
避電磁波 時間與距離
水除了洗滌使用外,這些年大家更重視飲食安全,因此對飲用水水質要求也更高,不少建商於是標榜使用淨水或活水系統。然而江守山醫師表示,水質好壞大部分由水源區的原水經自來水廠處理,及水廠到家庭之輸水管線品質決定,末端再來改善,效果其實已有限。
而且,自然界中物質擴散是正常現象,這代表要把水中雜質去除,就是在違逆自然法則,因此需要有能量。以此為原則,江醫師指出,透過所謂紫外線等材質殺菌的淨水系統,都須輸入電力或其他形式能量,才能夠達到淨水的預期效果。但無論使用的器材有無使用能量,都須定期勤換濾心,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居家另一隱形殺手是電磁波。目前相關研究仍無法確認,到底要暴露在多少劑量下、時間多久,才會致病,不過電磁波會危害健康是已無爭議的。但畢竟現代都市人不可能不接觸到電磁波,加上多數號稱可阻隔電磁波的建材,效果多半有限,因此只要謹記接觸時間愈長、距離愈短,就愈危險的道理即可。
說到電磁波,多數人想到的是手機、基地台或變電所等;但家中有不少常用設備,也是電磁波的來源,如微波爐或冰箱(後側)。而且更可怕的是,相較於高頻電磁波較容易阻擋,低頻電磁波卻可穿透鋼筋混凝土,因此雖然多數家庭冰箱擺放位置多是貼壁,不過要是牆壁後方有起居空間,仍需特別注意小心。
建物結構 攸關身家安全
有關居家環境之內部安全,一般人或許會認為僅止於上述部分。但其實如同早年的海砂、輻射屋一樣,不良的結構品質,更是威脅居家安全,甚至身家財產的巨大潛在殺手。
瀰漫在室內的有毒揮發物質、電磁波等,雖然看不到,但至少還是曝露在空氣或環境中。但住家建物結構的安全性如果真有問題,一般人更難察覺;原因在於,攸關這項性質優劣的部份,都埋到牆面裡了,透過一般感官根本無從辨認。
尤其,一般民眾購屋往往重視的是地段,是增值潛力,是周邊機能,但更重要,攸關建物結構及居住安全的營建品質,卻始終很少人重視。
有鑑於此,消基會房屋委員會成員,本身為專業結構技師,同時是台灣省結構技師公會監事的戴雲發技師,很早就在推廣要挑『好宅』,而非豪宅的觀念。希望購屋者不光是看房子的價格、外觀或表象,更重要的是,房屋好壞的真正關鍵在它的骨幹,也就是結構;或更精確地說,施工品質。
血統證明 資訊透明化
近年戴雲發更提出『房屋血統證明』或履歷的概念及制度,從最初的營建端,確保建物結構安全及品質。何謂房屋血統證明或履歷?簡單說,就是從建材取得、開始建造到完工,房屋的所有加工及結構施作的過程,全都照相、留下紀錄。
消費者須了解,室內環境及建物結構,都是居住安心與否的重要關鍵。 |
房屋血統證明不只是在確保施工品質,更是推動相關資訊透明化。戴雲發解釋,商品資訊必需透明化,消費者才真正擁有選擇的機會與權利;如同食品安全一樣,今天如果消費者清楚知道,甲家蔬菜賣相不算佳,是因為完全沒用農藥,乙家蔬菜又鮮又綠,是因為添加了大量化學肥料;則就算乙家便宜些,大家應該還是會選購甲家產品。推動房屋血統或履歷證明,也是相同的道理。
房屋血統證明更將理論與實務結合,避免過去標章由學者訂定,和實務面脫節的問題,也可訂出最低標準,之後再慢慢調整(高)。長期而言,則會建立類似ISO的非強制性認證模式,讓獲得認證者,成為某種品質保證。
戴雲發指出,從他自己的實作經驗出發,推行房屋血統證明絕不難;只要改良工法,不但能達到同樣,甚至更高標準,而且施工更簡單。比如目前是工地現場才施作鋼筋綁紮,但有些細部甚至把手伸進去都很難,故要工人切實做到,確有難度。如果今天這個鋼筋結構變成一體成型,在工廠就先預組完成,則不但沒有現場綁紮是否確實的問題,更容易達到血統證明的要求,甚至還成為品質保證,只要透過改變(良)工法就能達成。
如果順利推動,房屋血統證明不只能確保建物的施工品質及結構安全,更能讓被歸類為傳統產業的營造業,一躍成為創新事業。戴雲發最後強調,推動房屋血統證明制度,將會用鼓勵認同(業者)參與的方式推廣,而非強制推行法制化;唯有先產出好的產品、形成產品區隔,獲得消費者認可,才可能改變更多人的觀念及行為,乃至改善整個產業結構。
檢視建物 三個小撇步
當然,如果房屋血統證明制度真能推廣成功,消費者就能以此為本,更輕鬆地買到結構安全無虞、住得安全安心的房子。可惜的是,現狀並非如此,因此戴雲發也提供現在的消費者,一些簡單目測建物結構安全的方法。
專業結構技師戴雲發指出,建物結構是否因地震等因素受損,消費者可從公共設施及樓梯間牆面檢視得知。 |
第一,先檢視建案平面配置;基地格局方整、較對稱者較佳,因為遇到地震等外力時,相同的防震係數及強度之下,方正的基地及建物會更穩固。
第二,實際進到社區前,先到建物對街查看該建物轉角兩側,是否有四十五度裂痕;因為這裡的結構通常是建物的弱點所在,如果結構有問題,碰到地震等外力侵害時,這個地方最容易『露餡』。
第三,實地進到屋內察看時,先行觀察一樓公共設施空間;接著可刻意走樓梯,而非搭乘電梯。目的都是查看這些空間之牆面是否有龜裂痕跡,道理則和第二項相通,而且比起室內,這部份售屋者較不會花心思刻意掩飾。
有關第一項部份,以目前大台北都會區新案來說,確實有些可遇而不可求,因此非絕對選項,當然如果有這樣的條件最佳。至於二、三點,如果都過關,則代表該棟建物至少通過過去幾次大地震的考驗,建物穩定性或營建品質還有一定水準。
稍加留意 能住得安心
買房子是多數人生平大事;不過比起價格等條件,大家對建物結構品質的要求,或居家室內潛藏危險的關注程度,確實仍不夠。過去的房價水準,多數受薪階級還能負擔,因此如果真的不察,買了藏有潛在危險因子的房子,還能亡羊補牢,透過日後換屋解決。
然而這幾年房價愈漲愈高,購屋民眾的確再也無法承擔買到不良房屋的風險,因此必須更加格外注意及小心。而透過以上的扼要介紹及小撇步傳授,希望可幫助所有準購屋人,將買房的『不良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