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實價登錄上路、價格資訊曝光後,坊間關注的,除了可能的價格變動外,當然就是議價空間是否出現變化,甚至議價行為是否將因此消失。現階段來看,整體議價空間確實呈縮小趨勢;但實質上,議價行為屬個別現象,消失機率甚低…
去年八月,台灣房市進入全新時代:實價登錄新制正式實施;兩個半月後,交易價格資訊正式開放民眾查詢。由於台灣房市資訊長期不透明、不對稱,其中又以價格為最,因此上述新制及交易價格曝光後,對市場確實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果不其然,不但愈來愈多房市業者標榜不二價銷售,以往房市消費行為中慣有的議價行為與空間之變化,也成為坊間熱烈討論的話題。
實價揭露後 議價將消失?
一般說法是,新制上路後之短期內,議價空間會出現震盪,甚至擴大,中長期則可望縮減,議價行為甚至可能成為歷史名詞。如今登錄新制實施屆滿半年,揭露資料也在年初突破十萬件,議價行為及空間,是否如外界預期,出現質與量的變化?
首先我們先來看量,也就是議價空間或議價率。根據本刊資料,截至去年底止,議價空間變化其實有限,變動程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
就圖表所顯示,北台灣六大區的平均議價率,除基隆市一區外,過去兩年來變動不大;此外,只有新竹地區走勢不同,為增加,其他五區都是微幅下修。
議價率縮減 新竹除外
先看北市,最大的議價率落在前年(一○○)八月的十九點七%,最低則是去年底(十二月)的十六點二%;而大致曲線走勢是往下,也就是議價率(空間)縮小,然而幅度並不大,統計上不能算明顯。如只看去年一整年,則變動率僅三趴上下,以北市目前均(單)價換算,等於每坪約兩萬四上下的議價空間。
新北市的狀況也屬類似;前年二月的十九點二%是近兩年議價率最高的時間點,最低同樣落在去年十二月,為十五點二%。另外,去年全年議價率變化也只有兩個百分點。
宜蘭縣、基隆市及桃園縣的情況也都雷同,議價率較低的月份雖不是出現在去年十二月,不過此時段的議價率仍屬兩年內相對低水平。此外,宜、桃兩縣的議價率變動都很小,兩年內幅度都只有一點二%;基隆則波動較明顯,最高與最低議價率間差了超過四個百分點,是北台灣六大區中最多者。
只有新竹地區,近兩年的議價率變化趨勢和其他地區相反,為微增走勢。不過變動幅度同樣不大;最低比率是前年一月的十三點九%,最高則落在去年六月,為十六點七%,中間差距也不及三%。
供給超量 新竹議價率增
一般來說,議價率縮小通常代表市場交易活絡,反之則代表反應趨緩;不過就近半年來說,卻有其他更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實價登錄與價格揭露。
基本上,新竹以外五區議價率走低,一來應是部分舊案調降開價或實際成交價,使其更貼近區域行情,議價率因而縮小;也可能是部分新案開價更貼近區域行情,甚至宣稱不二價銷售所致。而其成因,除了市場買方轉以自用客為主,追價能力及意願不及投資客外,十之八九還是實價揭露造成的觀望效應。
不過新竹地區議價空間增大,原因則仍須回歸到市場供需;主要是近年當地供給擴增太快,導致客源遭稀釋,加上竹科景氣問題,使得買氣下滑,於是部分個案鬆動價格,以刺激買氣,不過開價則未調低;因為按市場慣例,降價銷售的舊案口風比較緊,通常不願讓同業或已購客戶知道。種種原因,使得新竹當地議價空間不減反增,實價揭露造成的影響反而較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除了新竹地區是受竹科景氣不振影響及供給大(過)量,使得議價率增加外,其他五區議價空間縮小,都和實價揭露脫不了關係。
實質議價率 小於統計值
不過,消費者實際到第一線購屋、議價時,通常卻不大可能獲得相等或相似的議價空間;換言之,本刊統計的議價率,或坊間其他業者公佈的相關數據為參考值,但到了銷售現場,卻不見得有這樣的議價空間。
本刊統計之議價率計算準則為,建商開價與本刊評估合理區域行情間的價差,再除以開價所得。但是消費者在銷售現場所得的實質議價空間,卻是另有蹊蹺,而這和建商或代銷所預設的獲利空間或比例有關。
一般來說,建商推出建案銷售,會以所有成本為基礎、設定獲利成數後,再算出底價;同理,代銷取得承購契約,也是賺取賣價與簽約底價之間的價差。而無論建商設定,或代銷簽訂的底價,高出區域行情的機率較大,近年房市走多頭行情,當然更是如此。據此,業者設定的議價空間,自然比本刊統計的數據來得小。
此外,就算是同樣區位或地段,有些建案銷售號稱不二價,或至多只給五趴以下的議價空間,有些卻仍維持實價登錄制度上路前的操作模式,也就是把開價拉高給消費者殺;尤其目前為止,基於預期心理及過往經驗或慣例,買方仍認為賣方會開出偏高價格。
議價率高低 個別差異大
根據住展市調人員實際觀察,包含北市中山區、大直地區、文山區政大二期重劃區,話題正夯的淡海新市鎮,或北桃重案區高鐵青埔、八德或桃市,甚至是宜蘭縣,幾乎都有以上之類似情況:某區某案標榜不二價銷售,但鄰近或同質地段銷售中建案,卻仍可見一定的議價空間或行為。
實質的議價空間,會因為不同個案或產品而有差異,因此消費者仍應嘗試議價。 |
這番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某行政區平均議價空間數據將失真;換言之,所有有關議價空間或議價率的統計數據,到了銷售第一線,其實是僅供參考;十之八九,消費者很難真的獲得這樣的議價空間或比率。
如今,實價登錄新制實施半年,價格資訊揭露也逾一季,曝光資料不斷累積、揭露率已逾八成;不過本刊認為,過去房市中慣見的議價行為,並不會就此消失。不過,短期內的議價率或空間,則將出現相當程度的波動。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對後市、對價格走勢的看法,買賣兩方幾乎還是背道而馳;買方約自去年第四季後,已轉為看跌多於看漲,賣方則仍持續拉高價格、待價而沽。
此前提或態勢不變之下,我們估計,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實質議價空間應會有拉大之趨勢。理由是,經濟復甦確立,但改善短期不易顯現,加上銀根持續緊縮,致使買方追價能力及意願有限,部分個案為求銷售業績,甚至出清,就可能鬆動底價,少賺或小賠為贏。
房市議價行為 不會消失
那麼,拉長時間,議價空間會不會真的如房仲所言,隨著實價揭露成為常態後而縮小?甚至讓議價行為消失?我們則認為,實際上將是「因案制宜」。
如前所述,就算相似或相同區位,除了開價策略大不同外,各案間的產品規劃及立地條件區隔也不小;甚至同一個建案中,也會有戶與戶之間的差異存在,很難一以概括之。遑論每個消費者或業者,也都有各自的情況,須同時評估考量。 綜合以上,在此建議消費者,基於市場資訊透明度仍有待提升之現況,在事前做足功課、充實足夠知識、備妥相關資料之前提下,仍應該勇於議價,別讓你殺價的權利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