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文/住展雜誌】古人安土重遷,乃至出生到死亡,都在同一屋宅內。時空背景不同,今人已少見這類案例。然而,一般人持有並住用某處房屋的時間,仍多半長達十年、廿年,少則三年、五年。何以故,人們視宅為家庭的重大元素。往往家中有變故,則搬家。或遷居之後,家內即出現變化。換言之,住宅不光是資產或生財,而常屬於精神心理寄託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新內閣賴院長登位之後,外出巡訪時,常有抗爭鐵路東移的台南憤民如影隨形。對主政者而言,自詡為所當為,問心無愧。
可是被政策效應殃及的族群,呼天搶地之餘,怨氣又當如何抒發!細細推來,在保守的府城,祖厝搬遷事關重大,而竟是為了與己無關的鐵路東移,且一聲令下,宛如不可抗力,孰能釋懷?
雙北的都更展望,每因釘子戶而趨黯淡。倘若賴院長魄力滿點,拿出拆屋移路的鐵腕,則都更的推動很可能起死回生。全台有六都屬於人口稠密的城市,近半世紀來,新樓處處,連雲而起。但市區核心的老屋舊巷路,早已壅塞閉鎖,出入不便,偶有火警氣爆,傷亡慘重。這類的都市更新,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豈容釘子戶們肆意阻擾。
新內閣才登場,便來了個軍公教加薪三趴,究竟是碰頭彩,抑是踢鐵板,尚待觀察。除政府調薪,也呼籲民間響應,全面調漲薪資。
瞧街頭的問卷調查,沒有人會反對加薪;有些人嫌少,顯示大眾心理都傾向多多益善。像當年發消費券一樣,市況即時變熱。百分之三算少算多,小魚總比空盤好,相信民間企業一定有跟進者。
中南部傳統產業的工資,普遍居於低水平,有些還扣住宿和喫食費。社會期待他們加薪,但究竟是﹁不為﹂或﹁不能﹂?堪堪打平的營運,多半從壓縮員工薪資來獲利,結論可想而知。不過,近時經濟部提出工業地使用的新構想,倘真推動施行,於廠家相對有利。或可因此出現加薪的轉寰空間。
譬如改善工業區的公設,重要的是放寬容積,最為實惠。中小型廠辦打了興奮劑,牽動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如果普及加薪三趴、五趴,台灣社會真會出現確幸旋風,民心人氣全面提振。再者,都會區老屋更新腳步,從此更堅定踏實,則本島的內需將漸趨上攀,榮景不遠矣。是故,廠家住辦土地資源的妥善規劃,本即是不該閒廢的利器。
台灣社會的一窩蜂特性,積重難返。有道是﹁聞說雞好賣,連夜磨得鴨嘴尖﹂。不說日圓貶值嗎?買日本貨,赴日旅遊,更多的是聽聞別人去東京買樓,租得好價錢,抵死也要跟進。就這樣,本島資金外流,比想像中嚴重多了。倘若新內閣還想對房地產課重稅,施壓力,則不出三、五年,寶島人窮財盡,可能噩夢成真。
大數據目前即將成為顯學,許多搞文宣廣告的,樣樣都想沾點邊。究其實際言之,回顧卅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彼時的房市正當騰飛而起,帶動許多行業百花齊放。
因此,現今若想重整旗鼓,讓台灣經濟注入活泉,除仰賴房市的振興,別無他途,賴內閣雖初來乍到,但誰不會觀察經濟動態和真相,非不能也,就怕不肯走正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