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好的住宅,如同人的身體一般,必須同時內外兼具,
住宅除了外在條件有所滿足以外,內部的健康條件也應同時兼顧。
文/戴雲發 圖/PEXELS
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大爆發後,人們的生活習慣從戶外移至室內,當人們長時間待在密閉的室內空間中,室內的空氣品質逐漸被重視,倘若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就容易蓄積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尤其台灣地處亞熱帶,屬於長年潮濕高溫的氣候型態,黴菌及細菌尤其容易孳生,因此,更須注意空調通風系統的除塵及定期維護保養。
病態建築症狀
室內空氣品質的優劣,對於經常在室內的兒童、孕婦、老人和慢性病人更是特別重要。成長中的孩童,其呼吸量與體重的比例較成年人高50%,再加上兒童有80%以上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因此,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需特別留意。
然而,在密閉的建築物內,當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長時間堆積造成空氣品質惡化,這種狀況最常造成一種病症,即為「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2年將「病態建築物症候群」定義為:「凡因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體異常症狀,如神經毒性症狀,包含眼、鼻、喉頭感到刺激,氣喘發作等。」
依症狀表現可大致分為5類。1、黏膜刺激相關症狀,如眼睛乾或癢、喉嚨乾或痛等;2、皮膚刺激相關症狀,如皮膚乾或癢、皮膚發紅等;3、神經毒性相關症狀,如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昏睡等;4、非特異性之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類似氣喘之症狀等;5、嗅覺與味覺之不適症狀等。其病症特徵在進入病態建築後才會發生症狀,休假或離開該空間一段時間後,其症狀即會減輕或消失。
8大室內空污來源
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主要有以下8大類別,像是室外空氣污染(例如交通運輸、工商活動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室內燃燒源(例如烹飪產生的一氧化碳)、建材(例如含有甲醛的結合劑)、油漆塗料、辦公室事務機產生臭氧、清潔產品、生物性污染物(例如黴菌、塵蟎等)及人類活動(例如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抽菸釋放的尼古丁等)。
大部分病態建築症狀的發生,大都是與上述8大類主要空氣污染物有關,當這些污染物長期停留在室內,就會逐漸影響室內使用者的生理健康,甚至增加額外的醫療成本支出,所以如何引進充足適量清潔乾淨的空氣進入室內,將是現今建築設計的首要工作。
改善室內空污方法
要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最優先應該做的是從源頭減量污染源開始,建議先了解室內空氣污染來源後,直接針對污染源進行處理,其次透過自然通風或使用通風換氣設備將污染源進一步稀釋,最後藉由空氣清淨設備改善淨化室內空氣品質。最簡單的方式是在室內放置改善空氣品質的植物,利用植物葉面吸附落塵,或光合作用消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但這個方式需注意植物能改善的處理量有限。
另外,也可以透過購買移動式的設備來改善空氣品質,例如空氣清淨機,好處是隨時可以移動、效率隨濾材更換而變動,但也有其缺點,飄浮在空中的PM2.5很難全戶完全淨化。再者,還有一種固定式的全戶型空氣清淨機,無耗材也可徹底解決室內空污問題,不過需留意安裝此設備必須要有對外的通風孔。
環境部滾動式檢討
政府環境部積極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與訂定更具體作為及目標,為改善空氣品質,維護國民健康與生活環境,自2017年提出「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並依據每四年滾動式檢討的規定,結合淨零排放路徑的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等,實現減污減排措施,持續提升國內空氣品質,保障國人健康。
一個優質的好宅必是內外兼具,建築結構安全穩固、室內環境健康舒適並且符合人的需求,這些「看不到的地方」才是對生命、財產最重要的保障。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