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退場進行式
私校地七出路
大面積校地規劃,牽動區域房市發展,
關於私校土地再利用,目前有七種符合公益的提案。
文/成采錡 攝影/羅劍明
「今年某私立大學傳播學程增收逾290位學生,廣電系一屆從四班增加到七班,教育部允許他們擴增這麼多,讓未來十年其他私校近50位老師,隨時有可能被裁撤……」九月一場高教改革論壇上,新竹某私校高層哽咽控訴。
由於教育部每年會依國家人才培育政策、總量發展規模及新生註冊率等面向,核定專科以上學校增設或調整招生名額總量,該高層質疑,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計,今年大眾傳播學群缺額為262個,「如果那所學校沒有大規模增額,國內所有傳播相關系所都是滿招,為什麼教育部在審查總量時,沒有考慮到其他學校的生存 ?」
對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賴冠瑋回應,大學自主提出增額申請,勢必符合總量規定,且除配合國家政策培育特定人才外,目前學校總量只減不增,該校應是自行調節出名額,屬於大學自主範疇。
教育部預估,自今年起,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會降至20萬人以下,緊接著,新生人數將以平均每年減少3400人的速度,迅速下滑,並在2028學年度,即虎年海嘯再次來襲時,降至15.7萬人的低點。
因此,未來私立大學重整布局,裁撤邊緣系所、提高優勢系所招生名額,以穩定招生率的現象恐不會少見。
私校停招 周邊房市黯淡
儘管國內不少私校積極轉型、拓展生源,在南北發展失衡、北部人口多於南部等背景下,仍有多間私校因招生困難黯然退場:光是今年第三季,就有嘉義大同技術學院、彰化明道大學、雲林環球科技大學、高雄東方設計大學等私校正式停招。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表示,政府以招生率進行學校員額減招,其實存在迷思,「招生率無法完整反映學校的辦學品質,教育部每年對外發布招生率數據,也傷害辦學決心很強的私校,現制更讓學校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由於目前停招私校,多位於偏遠地區,當私校退場、師生需求不再,店家入不敷出,多只能拉下鐵門,留下滿街待租、求售的店面和學生套房,雪上加霜的是,退場私校土地荒廢、用途不明,甚至使校區成為治安死角,如停辦多年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校產曾多次遭竊。
退場學校債務 處分校產清償
當學校撐不下去的狀況越來越多,如何退場成為社會關注重點。去年第二季,立法院三讀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建立起私立大學及高中職退場機制的法源依據;當學校走入退場,教育部會重組學校董事會,並申請退場基金墊付學校營運經費、教職員薪資等。
逢甲大學教授廖東亮日前受教育部指派至永達技術學院擔任公益董事,對於私校退場情況有第一線觀察。
「公益董事是來幫學校解決問題,替師生謀取最大福利」,廖東亮表示,退場學校的財務狀況都十分不理想,包括積欠教職員薪資、廠商貨款、銀行本金及利息等,永達技術學院便幾乎沒有現金。
不過廖東亮提到,根據《退場條例》規定,學校過往累積的債務,並不在退場基金墊付範圍,預計得透過處分校產清償,待學校解散,剩餘財產才會全數捐贈給退場基金、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等。
私校地再使用 有七條路
退場私校的剩餘財產,往往包含面積完整的土地。經盤點全台高中以上退場私校土地使用規劃,校地再利用方案大致可分為七種,分別是已有實際案例的改制雙語國中小學、校產轉讓給公校、與其他學校合併,以及規劃中的興建社會住宅、改辦長照機構、轉型製造型園區、校舍轉型再造。
然而上述土地利用方式,曾引發建築業及教育界人士質疑,有建築業者認為,退場學校區位通常較偏遠,易達性較低,興辦社宅可能不叫好也不叫座,至於轉型製造型園區,恐怕在環評階段就會卡關。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陳秋瑩認為,討論校地如何利用時,應該先考慮三面向,分別是土地區位條件、區域人口結構以及縣市發展願景。舉例來說,當一所大學計畫改辦長照機構,得先評估區域高齡人口數量、校區周邊醫療資源概況,以及縣市的發展規劃。
不過陳秋瑩也強調,「教地教用」才有助於教育資源有效應用,教育部應檢討公、私立以及大學與技職教育體制的變革及資源分配不均,並盡早劃分地區預測、調查並規劃教育資源活用策略,協助推動必要的併校方案,如公私併校等,避免退場私校土地閒置及高等教育師資人才耗損。
事實上,由於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國內存在學生人數減少,大學校地、校舍面積卻持續增加的矛盾現象。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守護教育平台秘書長戴伯芬便指出,公立大學帶頭擴張校地、興建校舍,導致校方不願將經費花在培養人才、徵聘老師,是教育經費投資的錯誤。
公私校整併 解缺地難題
眼看公校為取得新研究場域,將教育經費用於購買土地及興建校舍,私校卻因招生不易導致財務狀況惡化,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甚至被教育部下令停招、停辦,公私併校,似乎能一次解決公校及私校面臨的難題。
這就得提到國內首起公私校整併案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私立華夏科技大學,經教育部專案允許,兩校整併為台科大華夏校區;整併契機之一,便是台科大可用校地空間不足。也因推動整併時,華夏科大的校務及財務狀況都正常,在退場過程中,學生能原校原地畢業,教職員則可選擇辦理優離、優退,或至台科大服務。
眼看少子女化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教育部應主動排除公私校合併困境,並疏通學校之間的合作管道,鼓勵私校在財務情況惡化前,就開始與公立大學接觸,討論私校地作為公校分校或研發中心等空間的可能性,避免校地閒置,成為輿論所稱的「廢墟」、「鬼城」,衝擊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