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曼羚
內政部營建署1月7日表示,2020年底已達到4萬戶社宅目標,截至去年12月底,既有、新完工、興建中及已決標待開工的社宅合計共7.1萬戶,預估將於明年完成12萬戶目標。國家住都中心緊接在後發佈新聞稿指出,該中心於2021至2022年平均每年興辦達1.3萬戶社宅,截至2022年底,累積興建3萬戶社宅。
大選敗後 重打居住正義牌
何以新春之際,兩大部會組織不約而同發表社宅成績單?原因無非與蔡英文政府在去年底九合一大選後的敗選檢討有關。總統蔡英文自2016年上任後,為宣示苦民所苦、落實居住正義、照顧青年及弱勢族群的居住福祉,除推出一連串平抑房價、租金補貼政策,更喊出「8年20萬戶社會住宅」的口號,但整體不動產市場問題不僅未解,房價更是大幅飆漲,而形成「買不起、租不到、住不好」的民怨之首,社宅政策推動進度也是屢遭質疑。
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潰敗,身為執政黨主席、並掌握國家行政資源的蔡英文,自是難辭其咎,為此她先在去年底召開財經會議,提出「運用多元政策平抑房價」,接著舉行國安會議,會後將落實居住正義列為七項結論之首,以展現改善居住困境的決心及意志。而持續推動興建社宅,自是政策之一,為杜絕悠悠之口,營建署與國家住都中心兩大相關組織,自然必須跳出來捍衛政策、展示成果。
憲法保障人民居住權
社會住宅政策攸關整體都市建設計畫、社會福利措施,以及憲法第10條保障的人民居住基本權,甚至大法官釋字第709號、第732號更將國際公約的「適足居住權」引進國內,得見「安全、和平且有尊嚴地居住於某處的權利」為國民應被保障的基本權利,不應只是蔡政府執政成績單上的KPI、阿拉伯數字。
社會住宅動輒上百戶,不論是交通、治安、教育等方面,對周邊街廓、社區都將造成長遠且深刻的影響,更是城市長期發展重要的規劃項目,因此不該只是拼數量、蓋房子而已,而該做到完整的事前規劃與研究、調查當地居民的意見、公共福利面的需求與難處,甚至擘劃未來十年、二十年後城市核心價值展現的願景。
衝數量 更要拼品質
甚至,當主事者心裡想著滿足高層期待、眼中只見達成率的數量時,往往容易忽略對於品質應有的嚴謹要求。僅僅近2年內,光是台北市就發生多起社宅設計、施工品質的明顯缺失,諸如天花板漏水、牆壁裂縫、水管堵塞等瑕疵,讓人不禁質疑,究竟社宅興建是要服務人民,亦或是服務政策?
尤其是這兩年來,缺工缺料造成營造成本水漲船高,即便近期原物料成本回穩,但缺工嚴重問題持續存在,在建築成本難以下降的狀況下,倘又面對興建時程的壓力,不難令人擔心,屆時社宅的設計、施工品質是否能同時兼顧。更何況,社宅一旦因時間、數量壓力而造成品質瑕疵頻傳,加上過往為人詬病的「國宅化」標籤仍在,要重新挽回大眾對社宅的信心與支持就更不容易,甚至嚴重阻撓日後的推動進程。 社會住宅的目標在於運用多元住宅形態、低廉租金,搭配各項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的社會福利措施,達到強化弱勢及青年族群的居住保障,而非僅是單純解決人民租屋不便的問題,期盼政府衝社宅數量之外,更能以嚴謹的態度面對社宅的規劃與興建,方能使社宅政策永續發展。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