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
本屆台北市長大選唯一一場電視辯論,於本月5日登場,邀請蔣萬安、陳時中、黃珊珊同台辯論;辯論議題中,包括「危老都更」、「預審制」、「中繼住宅」、「居住正義」等,都和房地產市場息息相關,而3位候選人均表示,若上任後首要任務就是都更政策的推進。
首先,針對近年熱議不斷的老屋重建話題,陳時中說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達7成,事實上多數老屋的防震結構及耐震度都堪慮,再加上近期地震頻繁,他認為市府有其優先處理老屋重建的必要性,尤其應提高民眾對於建築耐震標準的認知。
居住危機意識不高
老屋重建叫好不叫座,或許與民眾面對地震習以為常有關,多數民眾第一時間並未有危機意識,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住在屋齡逾30年的老屋裡,除了居住者肉眼所見的屋況外,較難判斷該建物是否有「急迫性」的重建需求。
再加上近年北市房價持續攀升,危老都更推案不斷釋出,民眾多數等著建商來談重建,尤其這類老屋社區多半沒有管委會,居住者多處被動姿態;如今年中舉辦的居住安全博覽會,會場上來人寥寥無幾,可見民眾主動積極參與度低,倘若能加強民眾對於老屋勘住年限的認知,或許有助於推動危老重建事宜。
目前危老重建大餅,像是房仲業、地政事務所、營造廠等都來搶食,危老推動師的素質與能力,非單一專長即可,還是需要像是建商或開發商的專業背景,才有足夠能力整合進而推進,否則真正有心想要重建的地主,被不夠專業的危老推動師亂畫大餅後,在認知上就會有極大落差。
再看社宅議題,蔣萬安提到過往的青年國宅經驗,居住弱勢非青年才有,且近4年北市遷出人口高達30萬人,除高房價外,低薪也是問題,將提出更多配套將年青人留在台北,包括租金補貼、就業機會等;而社宅土地的取得不易,陳時中主張與中央協調,社宅目標增加11,500戶,租金降10%,讓年青人住得起;黃珊珊則訴求社宅興建總和,會繼續維持全國第一,而不是空喊社宅數量,並搭配其他方案,提供可負擔的住宅數量。
針對都更,蔣萬安提出下修都更意願門檻從9成到7成5,來擴大都更量能。陳時中則是提出預審制,從送都市計畫書到拍板定案動工,少則3年,多則5年以上不定,未來要正副首長親自督導,配置專人輔導和預審相關文件,來加速行政流程。
中繼宅QBQ值得探究
黃珊珊則延續柯市府政策,提出第三代公辦都更計畫,為安置都更中的住戶,另設中繼住宅。然而不願搬遷的住戶,會被認為想要分回實坪,或是獅子大開口,但以人口老化的現況,關鍵反而可能在於年長者不願搬離原住處,或是怕麻煩,以目前台北市高齡換屋試辦計畫,媒合社宅僅成功申請3件來看,即便有了中繼住宅,問題背面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值得探究的根源。
綜觀下來,各候選人有各自端出的牛肉,主要還是以釋出紅利為主,畢竟是否當選,以及當選後政策的落實性,還有待大數據評估、規劃、定案後再推進。但針對現況政策上的延伸,或如何接軌汰換等較少著墨,倘若以後遇到問題,難不成又要拿前朝遺留的爛攤子當藉口?